双调 · 青江引(四首)
《幽居》
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览。疏篱外玉梅三四朵。
《山居春枕》
门前好山云占了,尽日无人到。松风响翠涛 ,槲叶烧丹灶。先生醉眠春自老。
《春晚》
离愁困人帘未卷,上下双飞燕[五]。孤云带雨痕,暗水流花片,湖边日长春去远。
《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末?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释
茅屋秋风破:肃宗上元二年(761)秋八月,一阵暴风卷走了杜甫草堂盖的茅草,他写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取其句。
春枕:等于说春睡。
槲:落叶乔木,花黄褐色,果实球形,叶可喂柞蚕。丹灶:炼丹炉。按本句词序实应为“丹灶烧槲叶”。
春自老:春光在不知不觉中水消逝。
“离愁”二句:冯延巳《清平乐》:“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欧阳修《采桑子》:“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张炎《解连环》:“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这里是化其用意。
暗水流花片: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秦观《望海潮》词:“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这里是合用其意。
红叶天:秋天。因那时木叶尽红,霜林如醉 。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红尘:指繁华的社会,人世间的纷纷扰扰。(红,hóng;尘,chén)
- 小过活:简单的生活。
- 工览:研习、欣赏。(工,gōng;览,lǎn)
- 翠涛:绿色波涛般的森林,这里指松树林被风吹动时的景象。(翠,cuì;涛,tāo)
- 槲(hú)叶:槲树的叶子。
- 丹灶:道士炼丹的炉灶。(灶,zào)
翻译
《幽居》 人世间的是非纷扰不会侵扰到我,我的茅屋在秋风中显得破旧。在山村中简单地生活着,老旧的砚台,闲暇时用来研习欣赏。稀疏的篱笆外有三四朵白玉般的梅花。 《山居春枕》 门前的好山被云雾占据了,整天都没有人来到这里。松风阵阵,吹动着翠绿的树林如波涛般起伏,槲叶燃烧在道士炼丹的炉灶里。先生沉醉入睡,在春天里就这样渐渐老去。 《春晚》 被离愁所困的人没有卷起窗帘,帘外上下翻飞着一对燕子。孤独的云彩带着雨的痕迹,暗流推动着花瓣漂流,湖边的日子悠长,春天已远去。 《秋怀》 西风从万里之外的家乡吹来,询问我归期在何时?大雁在红叶满天的天空中啼叫,人在菊花满地的地方沉醉,芭蕉叶上的雨声进入了秋天的梦中。
赏析
这四首《双调·青江引》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 《幽居》通过描绘茅屋秋风、山村生活和疏篱外的梅花,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山居春枕》中以云雾笼罩的山、松风翠涛、槲叶丹灶等景象,营造出一个幽静的山居环境,体现出主人公的悠然自得。 《春晚》里,作者借帘未卷、双飞燕、孤云、暗水、花片等景物,烘托出离愁之苦和时光的流逝。 《秋怀》则以西风、归期、雁啼、红叶、黄花、芭蕉雨等元素,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时光易逝的感慨,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张可久
张可久,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作品大多记游怀古、赠答唱和。擅长写景状物,刻意于练字断句。讲求对仗协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清丽典雅的风格。可以说,元曲到张可久,已经完成了文人化的历程。
► 153篇诗文
张可久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越调 · 小桃红 · 秋江 》 —— [ 元 ] 倪瓒
- 《 双调 · 蟾宫曲 · 怀古 》 —— [ 元 ] 查德卿
- 《 红绣鞋 · 中吕 · 晚秋 》 —— [ 元 ] 李致远
- 《 双调 · 折桂令 》 —— [ 元 ] 虞集
- 《 南吕 · 金字经 · 重到湖上 》 —— [ 元 ] 任昱
- 《 双调 · 蟾宫曲 · 自乐 》 —— [ 元 ] 孙周卿
- 《 中吕 · 满庭芳 · 刺鸨母 》 —— [ 元 ] 无名氏
- 《 清江引 · 秋居 》 —— [ 元 ] 吴西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