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淡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动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拼音

注释

唐生:即唐衢,河南荥阳人。善为歌诗,意多感发,是白居易《新乐府》诗的最早知音者之一。唐衢是一位正直的志士,他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此诗托寄唐生,抒写悲愤,自明其创作《新乐府》的本旨,是关于《新乐府》的创作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的重要诗论。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友人唐衢关心国事、心怀忠义,为人正直,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郁愤不满,经常为之痛哭不已。首二句言“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歧”,贾谊:汉初著名政论家。他看到当时社会潜伏的危机,上《陈政事疏》,言当时局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后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哭泣而死。阮籍:三国魏著名诗人。因不满司马氏的黑暗统治,所以常借酒浇愁,或独自驾车出游,每至途穷,无法前进,便恸哭而回。贾谊、阮籍都身怀绝技而生不逢时,是无法施展自己抱负的悲剧人物。 他们的出场预示着诗中的主人公唐生也是个不幸的人物,因此紧接着说“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贾、阮、唐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而经常痛哭的原因则是相同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唐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象贾谊、阮籍那样痛哭呢?但诗人并不急于说出唐生悲哭的原因,而仅说他“五十寒且饥”,那么他是为衣食所迫而悲伤吗?不是,悬念进一步加深。此时,诗歌才揭出“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至此,我们才明白唐生是一个为饥寒所迫但又极关心国计民生,心怀忠义的正直之士。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位志士的忠义之举,接着列举他在段秀实、颜真卿、陆长源、阳城诸仁人志士惨遭不幸时,“声发涕辄随”的行为,那是不哭则已,哭必流涕,可见悲痛之深。太尉句:作者自注说,段太尉以笏击朱泚。按段太尉指段秀实,德宗时为司农卿。太尉朱泚阴谋叛唐,秀实唾面大骂,以笏板痛击朱泚,因而遇害。死后追赠太尉。尚书句:作者自注说,颜尚书叱李希烈。按颜尚书指颜真卿,为吏部尚书。德宗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唐,颜被派去规劝,持节不屈,结果被缢死。大夫句:作者自注说,陆大夫为乱兵所害。按陆大夫指陆长源,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为该镇留后,因与将士发生争执,被害。谏议句:作者自注说,阳谏议左迁道州。按阳谏议指阳城,德宗时为谏议大夫,陆贽为奸臣裴延龄所谗,阳率拾遗王仲舒等力辩延龄奸佞,陆贽无罪,德宗又让裴为宰相,阳又极力反对。因此被贬为道州刺史。对于这种动辄哭泣的行为,诗人先不急于评价,而说“俗士犹或非”,凡夫俗子不理解这种行为,因此免不了招来他们的非议。而唐生年已半百,白发已生,然其志不衰,不顾俗人的闲言碎语,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愈发显示出唐生孤标傲世,不随从流俗的傲岸精神。一个关心国事,疾恶如仇的忠贞之士形象极丰满地印在读者脑中。 诗的后半部则是诗人自述其创作《新乐府》的思想动机、基本倾向和艺术特色。它与诗人《与元九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同样重要,是关于《新乐府》的纲领性文件。 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诗歌必须如实地针砭时弊,为人民的疾苦而呼吁,以达到讽谕的目的。所以诗中说“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虽然他把改革弊政的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并不足取,但作诗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所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就是要求乐府诗的语言质朴无华,直截了当,不追求音节的新奇和辞藻的华丽,达到通俗化、平易化。只有这样,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改善人民生活,改良朝廷政治的目的。 创作《新乐府》和唐衢因忧愤而悲哭一样,自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揭露出他们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丑恶行为,理所当然地会招致权豪、甚至亲友的讥笑,终致被呼为“狂男儿”。然而诗人顾不了这许多,他只希望有朝一日,藩镇之乱平定,天子不受蒙蔽的时候,皇帝能听到他的呼声,从而改革弊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这首诗虽分前后两部分,但形散而神不散。下半部分在叙述了关于《新乐府》的理论后,结尾又归到好友身上,前后照应。正所谓“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贾谊: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 唐生:指唐衢。
  • 寒且饥:又寒冷又饥饿。
  • 太尉:指段秀实,曾有击贼之举。
  • 尚书:指颜真卿,曾怒斥叛贼。
  • 大夫:指陆长源,遭叛军杀害。
  • 谏议:指阳城,曾被贬谪蛮夷之地。

翻译

贾谊为时事而哭泣,阮籍为路途崎岖而哭泣;唐生如今也哭泣,不同时代有着同样的悲伤。唐生是什么人呢?五十岁了又寒又饥。不是悲伤没有食物吃,不是悲伤没有衣服穿;所悲伤的是忠和义,悲伤至极就哭出来。太尉段秀实打击贼人的日子,尚书颜真卿怒斥盗匪的时候;大夫陆长源死在凶恶的贼寇手中,谏议大夫阳城被谪到蛮夷之地。每每见到这样的事情,声音发出眼泪就随之流下。往往听到这样的风骨,世俗之人还有人非议。可怜你头发已经半白,志向竟还不衰退。我也是你的同类人,郁闷不知道做什么。不能放声痛哭,转而创作《乐府诗》:篇篇都不是空洞的文字,句句一定都有规劝;功效比虞人的箴言还高,痛苦比骚人的辞赋更甚。不是追求音律高深,不追求文字奇特;只歌唱百姓的疾苦,希望天子能知道。没能让天子知道,甘愿遭受当时人的嗤笑;药好但气味苦,琴音平淡声音稀少。不害怕权贵豪强恼怒,也任凭亲朋好友讥讽。别人最终也无可奈何,称我们是狂放的男儿。每逢群体的活动停止,或者遇到云雾拨开;只管高声歌唱,希望上天也能低微地听到。歌和哭虽然名称不同,所感慨的却是相同的归宿。寄给你三十章,和你当作是哭泣的言辞。

赏析

这首诗以古之贾谊、阮籍起笔,引出唐生为忠义而哭,称扬他对忠和义的坚守与执着。通过列举段秀实、颜真卿等事例,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忠义之士的遭遇,突出了唐生的精神品质。诗中白居易也自比唐生,表达自己和唐生一样,虽不能放声痛哭,但通过创作乐府诗来反映民生疾苦,希望引起天子关注。他们不追求华丽的形式,却有着深刻的内涵,甘愿遭受世人的嘲笑却坚持不懈。最后强调自己所写的这些诗如同哭词,表达心中的悲愤与无奈。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正义的追求。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