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驿

· 元稹
岧峣青云岭,下有千仞溪。 裴回不可上,人倦马亦嘶。 愿登青云路,若望丹霞梯。 谓言青云驿,绣户芙蓉闺。 谓言青云骑,玉勒黄金蹄。 谓言青云具,瑚琏杂象犀。 谓言青云吏,的的颜如圭。 怀此青云望,安能复久稽。 攀援信不易,风雨正凄凄。 已怪杜鹃鸟,先来山下啼。 才及青云驿,忽遇蓬蒿妻。 延我开荜户,凿窦宛如圭。 逡巡吏来谒,头白颜色黧。 馈食频叫噪,假器仍乞醯。 向时延我者,共舍藿与藜。 乘我牂牁马,蒙茸大如羝。 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 昔游蜀门下,有驿名青泥。 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 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 复闻阊阖上,下视日月低。 银城蕊珠殿,玉版金字题。 大帝直南北,群仙侍东西。 龙虎俨队仗,雷霆轰鼓鼙。 元君理庭内,左右桃花蹊。 丹霞烂成绮,景云轻若绨。 天池光滟滟,瑶草绿萋萋。 众真千万辈,柔颜尽如荑。 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 云韶互铿戛,霞服相提携。 双双发皓齿,各各扬轻袿。 天祚乐未极,溟波浩无堤。 秽贱灵所恶,安肯问黔黎。 桑田变成海,宇县烹为齑。 虚皇不愿见,云雾重重翳。 大帝安可梦,阊阖何由跻。 灵物可见者,愿以谕端倪。 虫蛇吐云气,妖氛变虹蜺。 获麟书诸册,豢龙醢为臡。 凤皇占梧桐,丛杂百鸟栖。 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 山鹿藏窟穴,虎豹吞其麛。 灵物比灵境,冠履宁甚暌。 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 金张好车马,于陵亲灌畦。 在梁或在火,不变玉与鹈。 上天勿行行,潜穴勿悽悽。 吟此青云谕,达观终不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岧峣(tiáo yáo):形容山势高峻。
  • 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七尺或八尺。
  • 裴回:同“徘徊”。
  • 的的(dí dí):鲜明貌。
  • 稽(jī):停留。
  • 黧(lí):黑色。
  • 馈(kuì)食:进献食物。
  • 醯(xī):醋。
  • 牂牁(zāng kē):郡名。
  • 羝(dī):公羊。
  • 噬脐(shì qí):比喻后悔不及。
  • 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
  • 苋菜(xiàn cài):一年生草本植物。
  • 镳(biāo):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
  • 笄(jī):古代的一种簪子。
  • 祚(zuò):福气。
  • 堑(qiàn):防御用的壕沟。
  • 榛(zhēn):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翻译

高峻的青云岭,下面是千仞深的溪流。徘徊着难以上去,人疲倦马也嘶鸣。希望登上青云之路,就像望着丹霞的梯子。说那青云驿,犹如绣户芙蓉的闺房。说那青云骑,有着玉勒黄金蹄。说那青云具,有瑚琏和珍贵的象犀。说那青云吏,面容鲜明如美玉。怀着这样的青云期望,怎能再长久停留。攀援确实不容易,风雨正凄凄。已经奇怪杜鹃鸟,先来山下啼叫。刚到青云驿,忽然遇到像蓬蒿般贫贱的妻子。她请我进入柴门,凿的洞宛如一块美玉。不久官吏来拜见,头发白脸色黑。进献食物不断叫嚷,借器具还讨要醋。从前拖延我的人,一起吃着藿菜与藜藿。骑着我的牂牁马,毛茸茸的像大公羊。后悔有这青云之意,这种意思想后悔也来不及了。过去游历蜀门之下,有个驿站叫青泥。听到名字就心情凄惨,像坠入牢狱。云泥虽然称呼不同,但人物都一样。又听说天门上,向下看日月都很低。银城的蕊珠殿,有玉版金字题字。大帝在正南北,群仙侍奉在东西两边。龙虎整齐排列如队仗,雷霆像敲鼓一样轰响。元君整理庭院内,左右有桃花蹊。丹霞绚烂如锦绣,景云轻柔如细绢。天池波光滟滟,瑶草绿得茂盛。众多神仙千万辈,柔美面容都如嫩白的茅草芽。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簪。音乐相互撞击,霞披相互提携。双双露出洁白牙齿,各自扬起轻柔的衣袂。上天的福祚快乐没有尽头,大海波浪浩渺没有堤岸。污秽低贱是神灵所厌恶的,怎会过问百姓。桑田变成大海,天下被煮成碎末。虚幻的皇帝不愿意见,云雾重重遮蔽。大帝怎能梦到,天门怎能攀登。灵物可见的,希望用来晓谕些头绪。虫蛇吐出云气,妖氛变成彩虹。获得麒麟书写在册子上,养龙切成肉酱。凤凰占据梧桐,众多鸟栖息在一起。野鹤啄食腥虫,贪婪得不如鸡。山鹿藏在洞穴,虎豹吞食小鹿。灵物比灵境,帽子鞋子怎能有太大差别。道德胜出就是快乐,有什么惭愧居于稗草。金张喜欢车马,陈仲子亲自浇灌园畦。在梁上或在火中,不变的是如美玉和鹈鹕。上天不要走太快,洞穴不要太凄凉。吟诵这青云谕言,达观最终不会迷失。

赏析

这首诗以“青云驿”为中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感慨。诗中描述了对青云之路的向往,以及面对困难和不如意时的感受。通过描写青云岭、青云驿、青云吏等,营造出一种高远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状况的对比。同时,也描绘了种种奇幻的景象,如天庭的景象、群仙的模样等,增添了神秘的氛围。诗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挫折和后悔,最后以达观的态度作结。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复杂,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失落,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起伏和挣扎。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

元稹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