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恕斋铭

· 朱熹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以是存之,敢有失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是行之,与物皆春。胡世之人,恣己穷物。惟我所叟,谓彼奚恤。孰能歹是,敛焉厥躬。于墙于羹,仲尼子弓。内顺于家,外同于邦。无小无大,罔时怨恫。为仁之功,曰此其极,敬哉恕哉,永永无斁。
拼音

所属合集

#天下篇

译文

出门如恭恭谨谨的宾客,办事如认认真真的祭祀。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怎么会有什么失误?自己所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他人。用这样的准则行为处事,待人及物都温暖如春。为何世间的人,放纵自己而困于物欲?只有像我这样的老人,才有这样一种忧虑。什么是坏事,什么是好事,都要自行收敛,亲身实行。或居墙下,或食菜羹,都要像仲尼子弓那样如祭如宾。对内能使家庭和睦,对外能使邦国太平。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都没有什么怨恨哀伤。为仁之道的功德,这就达到了它的极至。诚敬啊,忠恕啊,永远不能厌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敬恕斋:“敬”即恭敬、严肃;“恕”指宽容、推己及人。“斋”指书房,此为朱熹所写关于以“敬恕”为理念的书房的铭文。
  • 出门如宾:出门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贵宾一样恭敬有礼。
  • 承事如祭:承办事情要像举行祭祀仪式一样虔诚认真。 承事:承办事情。
  • 失坠:丧失、失去。
  • 勿施于人:不要施加给别人。
  • 与物皆春:和万物相处都能像春天般和谐美好。 :这里指他人、万事万物。
  • 恣己穷物:放纵自己,无度地对待外物。 (zì):放纵 。 :无度、过度。
  • 谓彼奚恤:说他们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奚恤:忧虑、顾虑。
  • 敛焉厥躬:在自己身上收敛这种不良行为。 :收敛。 :其、他的 。 :自身。
  • 于墙于羹:在墙壁和羹汤之间,形容时刻省察自己。源自《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衍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提耳训之。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其意为君子在独居时,也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即使无人看见,也要无愧于神明。
  • 仲尼子弓:仲尼是孔子的字,子弓是孔子弟子,这里借指像孔子及其弟子那样践行道德。
  • 罔时怨恫:没有时时抱怨和痛苦。 :无、没有。 怨恫(tōng):怨恨、哀痛 。
  • 无斁(wú dù):无厌倦、无懈怠。 :厌倦、败坏。

翻译

出门在外,对待他人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像举行祭祀典礼那般虔诚庄严。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去为人处世,又怎敢有所疏忽懈怠呢?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以此来行事,与世间万物相处都会如同沐浴在温暖的春风里一般和谐美好。

可为什么世间的人,总是放纵自己,毫无节制地对待外物呢?而只有我坚守正道,不屑理会他们那些不当的做法,并且认为那些放纵的人有什么可值得顾虑的呢?谁能够遵循这个原则,收敛自身不良的行为呢?无论是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还是在重要的场合,都要以孔子及子弓那样的贤人为榜样。对内要让家庭和顺,对外要使国家上下同心。无论事情大小,始终不抱怨、不痛苦。追求仁德的功夫,达到这样的境界就算是至极了。保持恭敬之心,秉持宽容之念,永远不懈怠。

赏析

《敬恕斋铭》是朱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的一篇富有哲理与劝诫意味的铭文。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开篇便点明为人处世需秉持的恭敬庄重态度,要求人们将每一个与人交往和处理事务的时刻都视作神圣的场合,体现了儒家倡导的“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将这种恭谨态度延伸至推己及人的恕道,强调了尊重他人,以同理心待人的重要。

文中批判“恣己穷物”的不良社会现象,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作者推崇的“敬恕”观念的可贵与必要。“于墙于羹 ,仲尼子弓” 呼吁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圣贤为典范,注重自我省察,将敬恕的品德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

“内顺于家,外同于邦。无小无大,罔时怨恫”进一步阐述“敬恕”的实践效果,无论是家庭关系的融洽,还是对国家社会的积极影响,都彰显了这种儒家道德修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为仁之功,曰此其极”指出敬恕达到的境界就是仁道的极致。

收尾“敬哉恕哉,永永无斁”表达了对“敬恕”理念持之以恒的追求与倡导。整篇铭文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敬恕”思想,具有深刻的劝诫意义和伦理价值,是儒家核心思想在生活实践和品德修养上的具体展现,对后世在道德培养和人生价值追求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4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