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赋

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 禀丽精以挺质,生丹穴之南垂。 戴翠旄以表弁,垂绿蕤之森纚。 戴脩尾之翘翘,若顺风而扬麾。 五色点注,华羽参差。 鳞交绮错,文藻陆离。 丹口金辅,玄目素规。 或舒翼轩峙,奋迅洪姿。 或蹀足踟蹰,鸣啸郁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炎方:炎热的地方,古时多指南方。
  • 伟鸟:此指孔雀。
  • 灵和:祥和的神灵之气。
  • 来仪:意思是凤凰来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瑞应。此处说孔雀感灵而来。
  • 禀丽精:承受美丽的精华。禀(bǐng),承受。
  • 挺质:出众的资质、本质。
  • 丹穴:传说中南方的地名,产凤凰。
  • 南垂:南部边境。垂,通“陲”,边境 。
  • 翠旄(máo):翠色的旄牛尾,这里指孔雀头顶上的翠色羽毛。
  • 表弁(biàn):装饰帽子。弁,古代的一种帽子。
  • 绿蕤(ruí):下垂的绿色羽毛。蕤,草木花下垂的样子。
  • 森纚(lí):纷披下垂貌。
  • 脩尾:修长的尾巴。脩,同“修”,长。
  • 翘翘:尾羽长而美好的样子。
  • 扬麾(huī):挥动军旗。麾,军队的旗帜。
  • 点注:点缀、装饰。
  • 文藻陆离:文采绚丽。陆离,色彩繁杂。
  • 丹口:红色的嘴。
  • 金辅:金黄色的脸颊部位。辅,脸颊。
  • 玄目:黑色的眼睛。
  • 素规:白色的眼眶。规,圆形,这里指眼眶。
  • 蹀(dié)足:小步走动。
  • 踟蹰(chí c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 郁咿(yù yī):形容声音优美。

翻译

在那炎热的南方有一只雄伟美丽的鸟,它感应到祥和的灵气翩然而来。它承受着天地的美丽精华,有着出众的品质,出生在传说中丹穴山的南部边境。它头顶翠色的羽毛就像装饰在帽子上的翠旄,下垂的绿色羽毛纷披摇曳。它那修长的尾巴高高翘起,就好像在顺风挥动的军旗。五彩斑斓的色彩点缀着它的身体,华丽的羽毛长短不齐。羽毛像是鳞片交织、绮纹错杂,绚丽的花纹色彩繁杂。红色的嘴巴,金黄色的脸颊,黑色的眼睛,白色的眼眶。有时它展开翅膀,高昂地站立着,尽情展现它宏大的身姿;有时它小步徘徊,一边鸣叫声声优美动听。

赏析

王重阳的《孔雀赋》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孔雀的形象与姿态。开篇点明孔雀来自南方炎方之地,因感应灵和之气而来,赋予其神秘色彩。接着从不同角度刻画孔雀,通过对其出身的描述,展现其不凡来历;对其外貌如头顶翠羽、绿色垂羽、修长尾巴等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孔雀绚烂华丽的外形之美。“五色点注,华羽参差。鳞交绮错,文藻陆离”等语句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孔雀羽毛的精妙绝伦,仿佛一幅绝美的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对孔雀姿态与声音的描写,“舒翼轩峙,奋迅洪姿”“蹀足踟蹰,鸣啸郁咿”,动静结合,让孔雀鲜活可感 ,既有伸展翅膀站立时的雄伟,又有踱步鸣叫时的灵动,使读者不仅看到了孔雀的美感,还感受到了它的生命力,全诗充满了对孔雀之美的赞叹。

王重阳

王重阳(1113年 —1170年),京兆咸阳人(今陕西咸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因参加武举而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或喆),字知明,号“重阳子”,以“害风”为自称。[1] 是全真道的开创者,被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他早年曾应金国武举,后因功封甘河酒监。解决过饥荒时家乡被盗匪侵扰的问题,为乡人所倚重。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中饮酒,期间遇到两位仙人。王重阳有咏诗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后人以其所遇之仙人为吕洞宾。翌年中秋,王重阳再遇仙于醴泉县,仙人留下五篇歌颂,并要求王重阳读毕后将之火化。在遭逢仙人指点后于金世宗大定元年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主张三教平等。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病逝于还乡途中,葬于户县祖庵镇。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王重阳有《全真前后集》、《韬光集》、《云中录》、《分梨十化说》流传于世。[14] 明代《正统道藏》收录了以下王重阳的传世著作:《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 5篇诗文

王重阳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