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歌
一条拄杖名无著,节节辉辉光灼灼。
伟矣虚心直又端,里头都是灵丹药。
不摇不动自清闲,应物随机能做作。
海上专寻知友来,兀谁堪可为依托。
昨宵梦里见诸虬,内有四虬能跳跃。
杖一引,移一脚,顶中迸断银丝索。
攒眉露目震精神,吐出灵珠光闪烁。
明焰挑来共乐然,白云不负红霞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著:佛典中人名,后也用指无执着、无挂碍。
- 辉辉:光彩夺目貌。
- 灼灼:鲜明貌。
- 伟矣:伟大呀。
- 虚心:这里指竹杖的中空。
- 应物:顺应事物。
- 虬(qiú):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
- 攒眉:皱眉。
翻译
一根拄杖名叫无著,每一节都光辉灼灼。十分伟大呀,既中空又笔直端正,里面都是灵通的丹药。不摇晃也不动十分清闲自在,顺应事物随机能有所作为。在海上专门寻觅知心朋友到来,不知谁可以值得依靠托付。昨晚梦里看见几条小龙,其中有四条小龙能跳跃。竹杖一引,移动一脚,头顶之中迸断了银丝绳索。皱着眉头睁大眼睛振奋精神,吐出灵珠光芒闪烁。明亮的火焰挑起来一起欢乐,白云没有辜负红霞的约定。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一种奇特的想象和寓意。以“竹杖”为核心意象,赋予了它诸多神秘的特质和象征意义。诗中描述竹杖光辉灼灼,蕴含着灵丹药,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同时,竹杖的清闲自在、能应物随机做作,表达了一种自在而又灵活应变的状态。梦中的小龙与竹杖相关联,增添了神秘奇幻色彩。整个诗营造出一种空灵、神秘且充满意味的氛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精神境界和对某种超越现实力量的追寻与寄托。
王重阳
王重阳(1113年 —1170年),京兆咸阳人(今陕西咸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因参加武举而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或喆),字知明,号“重阳子”,以“害风”为自称。[1] 是全真道的开创者,被尊为“北五祖”之一。
王重阳出身于一个“家业丰厚”的富裕家庭。他早年曾应金国武举,后因功封甘河酒监。解决过饥荒时家乡被盗匪侵扰的问题,为乡人所倚重。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王重阳在终南甘河镇中饮酒,期间遇到两位仙人。王重阳有咏诗曰:“四旬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后人以其所遇之仙人为吕洞宾。翌年中秋,王重阳再遇仙于醴泉县,仙人留下五篇歌颂,并要求王重阳读毕后将之火化。在遭逢仙人指点后于金世宗大定元年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王重阳主张三教平等。指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金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阳病逝于还乡途中,葬于户县祖庵镇。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记载王重阳有《全真前后集》、《韬光集》、《云中录》、《分梨十化说》流传于世。[14] 明代《正统道藏》收录了以下王重阳的传世著作:《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
► 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