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草草地在青楼妓馆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巫山不是云」句: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除却,除了、离开。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处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此处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序
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莺莺的原型,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沧海:大海。因大海水深而呈青苍色,故称沧海。
- 巫山:山名。在四川、湖北两省边境。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 取次: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翻译
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除了巫山的云,别处的云都不能称之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却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身治学,一半是因为心中思念着你啊。
赏析
这首诗是元稹为了纪念他的亡妻而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用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的深厚和独特,表达了诗人对亡妻忠贞不渝的爱和深深的怀念。这种强烈的情感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取次花丛懒回顾”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其他女子毫无兴趣的情态,强调了亡妻在他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半缘修道半缘君”则表明诗人将对亡妻的思念与个人的修行结合起来,使情感更加深沉和内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是唐代悼亡诗中的经典之作。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