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

·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拼音

所属合集

#爱 #秋

译文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友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注释

西窗注:此诗流传版本于诗尾尚有衍文“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兹出于严谨不收于正文,望读者知悉。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此诗是典型的悲秋之作,写在一个深秋的月夜,诗人望着高悬天空的明月,看着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不禁黯然神伤,曾经的点点滴滴在脑子里回放着。此情此景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存流于心底的不可割舍,那段情感和思念反而让诗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诗中,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使全诗显得凄婉动人。

赏析

此诗主要内容是闺中望远,辞意和体制都脱胎于晋无名氏乐府《休洗红》,音律繁复,情辞哀怨,为乐府精品。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又题作“三五七言”,它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这首诗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诗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这首诗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五七言: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每句字数分别为三、五、七字,共三句或四句。
  • 秋风清,秋月明:秋季的风清爽,月亮明亮。
  • 聚还散:形容落叶随风飘动,时而聚集,时而分散。
  • 寒鸦栖复惊:寒冷的乌鸦栖息后又被惊飞。
  • 知何日:何时能够相见。
  • 难为情:心情难以平静。
  • 相思门:比喻思念之情深重的地方。
  • 长相思兮长相忆:长久的思念,长久的记忆。
  • 短相思兮无穷极:短暂的思念却无尽无休。
  • 绊人心:牵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
  • 莫相识:当初如果不要相识就好了。

翻译

秋风轻轻吹过,月光皎洁明亮, 落叶随风聚又散,乌鸦栖息又惊醒。 我们何时才能相见?此刻的夜晚情绪难平。 你若进入我深深的思念,便能感知我相思的痛苦。 长久的思念啊,长存的记忆,短暂的思念却无边无际。 早知这样的思念会如此牵动心弦,还不如当初从未相识。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表达深沉的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的作品。首二句以秋风和秋月的景色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紧接着通过落叶和寒鸦的意象,描绘了诗人与心上人分别后的孤独与思念。"相思相见知何日"直接道出了对重逢的期盼与无奈。中间部分,诗人通过"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表达了对对方情感的理解,同时也揭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尾句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命运安排的感慨,看似责备,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无奈和自责。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读来让人感受到诗人那份深深的相思之情。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