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 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 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 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 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 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勿言无知己,躁静各有徒。 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 旬时阻谈笑,旦夕望轩车。 谁能雠校间,解带卧吾庐。 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 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帝都:指长安,唐代的首都。
  • 名利场:比喻追求名利的地方,形容社会竞争激烈。
  • 鸡鸣:清晨,古人常用鸡鸣报晓。
  • 安居:安逸的生活。
  • 懒慢者:指不拘于俗务、生活悠闲的人。
  • 日高:太阳升高,指时间已晚。
  • 工拙:技艺的高低,这里指才能的强弱。
  • 进退:晋升或降职,此处指仕途的起伏。
  • 太平代:指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的时代。
  • 文儒:崇尚文化和学问的人。
  • 小才:指自己的才能有限。
  • 典校:掌管校订书籍的工作。
  • 秘书:古代官署名,负责保管和编纂文献。
  • 养顽疏:放纵自己的散漫性格。
  • 茅屋:简陋的房屋。
  • 仆夫:仆人。
  • 俸钱:官员的薪水。
  •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 知己:了解并赏识自己的朋友。
  • 兰台:汉代的尚书台,后泛指官署。
  • 仇校:校对书籍,查核异同。
  • 解带卧:脱下衣服,表示随意自在。

翻译

身处繁华的帝都长安,这里是名利争夺的战场, 每天清晨鸡鸣,却没有一个安静的角落让我停留。 只有那些慵懒之人,直到太阳高照,还不愿起身梳洗。 我们的品性与才能各异,导致了人生轨迹的明显不同。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皇帝喜欢文人墨客。 我的微小才华难以施展大用,只能在秘书馆做些校对工作。 偶尔能进入皇宫,得以放纵我的散漫性格。 我拥有四五个茅屋,一匹马和两个仆人, 每月的俸禄虽然不多,但也足够宽裕。 没有衣食之忧,人事纷扰也少, 这样,我的心情每天都像少年般无忧无虑。 别担心我没有知心朋友,各有各的生活圈子。 兰台的七八位同仁,他们的进退都与我相随。 虽然我们相聚不易,但每日都在期盼着能见到他们。 谁能像我一样,在校对书籍的间隙,脱下官服,躺在我那陋室? 窗前有竹影可赏,门外有酒可沽, 如何招待你们这些君子?就以几竿竹子伴一壶美酒吧。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长安闲居时所作,通过描绘自己在名利场中的独特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崇尚自然、享受生活的逍遥心境。他以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体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庆幸,而“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则展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同时,他还借“兰台七八人,出处与之俱”表达出对朋友的理解和期待,以及“谁能雠校间,解带卧吾庐”的豪放洒脱,显示出诗人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平民化和个性化特点。

注释

  • 帝都名利场: 当时的政治中心,充满权力和财富的争夺。
  • 鸡鸣无安居: 指清晨时分,人们忙于谋生,没有安逸的住所。
  • 懒慢者: 指那些不追求名利,生活悠闲的人。
  • 工拙: 才能高低,优劣。
  • 典校: 指掌管书籍校对的工作。
  • 秘书: 古代官署名,负责保管图书资料。
  • 顽疏: 指性情散漫,不拘小节。
  • 茅屋: 简陋的草房。
  • 俸钱: 官员的薪水。
  • 晏如: 安闲自在的样子。
  • 知己: 真正了解并赏识自己的朋友。
  • 兰台: 古代官署名,此处可能指秘书省。
  • 出处: 出仕或隐退。
  • 雠校: 校对书籍,查核文字。

翻译

身处繁华的京城,清晨的喧嚣中没有安宁的居所。 只有那些懒散之人,太阳高挂仍未梳理头发。 人的才能各异,他们的进退轨迹因此不同。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皇上喜好文雅的儒生。 才华有限的人难以担当重任,我在秘书馆担任校对工作。 每个月去宫中两次,得以享受闲适的生活。 我有一座简陋的四间茅屋,一匹马和两个仆人。 我的薪水虽然不多,但每月也有盈余。 没有衣食的忧虑,也不受世俗琐事束缚。 这使我每日心境平和,如少年般无忧无虑。 别说我没有知音,忙碌与清闲的人各有其道。 秘书馆里的七八位同僚,他们出仕或隐退都与我同行。 我们时常期待着与外界的交流,但又乐于在静谧中度过时光。 谁又能像我这样,在校对书籍的间隙,解开衣带,躺在我的小屋? 窗前有翠竹相伴,门外可沽酒自饮。 如何招待君子?就以几竿竹子,一壶美酒相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古代帝都中的生活状态,既有对名利场的厌倦,也有对平淡生活的满足。诗人以“懒慢者”自比,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知识学问的热爱。他虽身为秘书馆的官员,但并不追求权势,而是享受着悠闲的读书生活,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度时光。诗中充满了田园诗意,展现了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也透露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