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严寺记

· 牟巘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映带清流而离绝嚣尘,诚一方胜境也。先是宋嘉熙间,是菴信上人于焉创。始结茅为庐舍,板行华严、法华、宗镜诸大部经。适双径佛智偃溪,闻禅师飞锡至止,遂以妙严易东际之名,深有旨哉。其徒古山、道安,同志合虑,募缘建前后殿堂,翼以两庑庄严佛像,置《大藏经》,琅函贝牒,布互森罗。念里民之遗骨无所于藏,遂浚莲池以归之。宝祐丁巳,是菴既化,安公继之,安素受知赵忠惠公维持翊助,给部符为甲乙流传,朱殿院应元实为之记中更世故劫火洞然。安公乃聚凡砾,扫煨烬,一新旧观。至元间,两诣阙廷,凡申陈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安公之将北行也,以院事勤重付嘱如宁,后果示寂于燕之大延寿寺。盖一念明了,洞视死生,不闲豪发。宁履践真实,追述前志,再庋一大藏,命众繙阅。创圆觉期,会建僧堂、圆通殿以安像,设备极殊。壬辰,受法旨升院为寺,扁今额焉。继宁者,如妙。重闢三门、两庑庖湢等屋。继如妙者,如渭,幻十八开士于后殿两厢,金碧眴耀,复增置良田,架洪钟。继如渭者,明照,方将竭蹶,作兴未几而逝。众以明伦继之。乃能力承弘愿,大阐前规,重新佛殿。建毗卢千佛阁,及方丈。凡寺之诸役,皆汔于成。 顾未有以记也,都事明秀状其事,因余友文心之来求余记。若夫檀施之名氏,创建之岁月,载于碑阴。闻能仁氏集无边开士于七处,九会演唱杂花以世主。妙严冠于品目之首者,良有以也。余老于儒业,独未暇备,殚其蕴奥,以理约之。世主即佛心也,妙严乃佛心中所现之事相也。今重重邃宇,广博殊丽,苟非佛心所现,孰能有是哉?使推广此心一切时中,饶益有情,大作佛事,则上邻日月,下绝空轮。皆所谓妙庄严域者也。不则,吾何取焉?乃为说偈: 妙庄严域与世殊,非意所造离精粗。佛心幻出真范模,清净宛若摩尼珠。光明洞洞含十虚,殿堂楼阁并廊庑。天人降下黄金都,地神捧出青芙蕖。万善万德均开敷,广推祖道充寰区。警发品类空泥途,曰福曰寿资皇图。尚何尔佛并吾儒,世出世异惟道俱。功侔造化超有无,其不尔者胡为乎?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妙严寺:寺庙名。东际:原寺庙名。菴:ān。飞锡:指和尚云游。趺:fū。}

翻译

{妙严寺原本叫东际,距离吴兴郡城七十里左右,附近叫徐林。东边连接乌戌,南边对着涵山,西边依傍洪泽,北边临近洪城,映照环绕着清澈流水,又远离喧嚣尘世,确实是一方优美的境地。起初在宋嘉熙年间,是菴信上人在这里创建。开始是搭建茅草屋舍,木板刻印《华严经》《法华经》《宗镜录》等多部重要经典。恰好双径的佛智偃溪禅师云游到此停留,于是就用妙严替换了东际的名字,这很有深意啊。他的徒弟古山和道安,志同道合一起谋划,募集资金建造了前后殿堂,用两边的走廊来庄严佛像,放置《大藏经》,珍贵的经盒和经牒,分布罗列得十分整齐。想到乡里百姓的遗骨没有地方安置,就疏浚莲池来收纳。宝祐丁巳年,是菴上人圆寂后,安公继承他,安公向来受赵忠惠公的支持帮助,得到官府文书使其流传,朱殿院应元实际为这件事写了记。后来经历世事变迁和战火,一切都被烧得很严重。安公就收集残碎瓦砾,清扫余烬,焕然一新如同以前。到了元朝年间,两次到朝廷,凡是陈述的都是为了佛门。等到刊刻《大藏经》的木板,都满足了心愿。安公将要北行时,因为院务繁重就嘱托给如宁,后来果然在燕的大延寿寺圆寂。大概是一念明了,看穿生死,不差丝毫。如宁践行切实,追述前人志向,又放置一部《大藏经》,让众人翻阅。创建圆觉法会期,建造僧堂、圆通殿来安放佛像,各种设施非常完备。壬辰年,接受法旨将院提升为寺,挂上现在的匾额。继承如宁的,是如妙。重新开辟三门、两边走廊和厨房浴室等房屋。继承如妙的,是如渭,在后殿两边厢房塑造了十八个菩萨像,金碧辉煌闪耀,又增添了良田,架起洪钟。继承如渭的,是明照,正将竭尽全力,刚开始不久就去世了。众人让明伦继承。于是能够努力承担宏大愿望,大力弘扬先前的规划,重新建造佛殿。建造毗卢千佛阁和方丈室。凡是寺院的各种事务,都接近完成。只是还没有文字记录,都事明秀陈述这些事,通过我的朋友文心前来求我记录。至于施主的姓名、创建的时间,都记载在碑的背面。听说能仁氏在七个地方、九次集会召集无数菩萨演唱《杂花经》,世主。妙严在品目之首,确实是有原因的。我向来专注于儒学,唯独没有空闲充分了解这其中深奥的道理,用简要的道理来归纳它。世主就是佛心,妙严是佛心中所呈现的事相。如今重重深邃的屋宇,广阔艳丽,如果不是佛心所呈现,谁能做到这样呢?如果能推广此心在一切时候,利益众生,大力做佛门之事,那么就向上靠近日月,向下超越空间。都可以说是妙庄严的领域。否则,我为何要取它呢?于是写了偈语:妙庄严域与世殊,非意所造离精粗。佛心幻出真范模,清净宛若摩尼珠。光明洞洞含十虚,殿堂楼阁并廊庑。天人降下黄金都,地神捧出青芙蕖。万善万德均开敷,广推祖道充寰区。警发品类空泥途,曰福曰寿资皇图。尚何尔佛并吾儒,世出世异惟道俱。功侔造化超有无,其不尔者胡为乎?相。}

赏析

{这篇《妙严寺记》详细记述了妙严寺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从最初的创建到历经风雨后的重建和扩建,展现了寺庙不同阶段的风貌和贡献。文中对寺庙的地理位置、建筑布局、宗教活动以及众僧的努力都有描述,让人们对妙严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此记还探讨了佛心和妙严的关系,认为妙严寺的一切皆是佛心的体现。整体语言古朴典雅,通过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传达出对寺庙和佛教的尊崇之情。}

牟巘

巘字献之,其先蜀人,徙居湖州。宋端明学士子才之子,擢进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子应龙,咸淳进士,元初起教授陵阳州,以上元簿致仕。当宋亡时,献之已退不任事矣。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应龙遂以文章大家见推于东南。是时宋之遗民故老,伊忧抑郁,每托之诗篇以自明其志。若谢皋羽、林德阳之流,邈乎其不可攀矣。其他仇仁近、戴帅初辈,犹不免出为儒师,以升斗自给。献之以先朝耆宿,皭然不缁。元贞、大德之间,年在耄耋,岿然备一时文献,为后生之所矜式。所著《陵阳集》若干卷,次子帅府都事应复所编,国史编修程端学为之序。谓其出处有元亮大节,正不当徒以诗律求之也。 ► 4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