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辨非•天官

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关市之赋,厉民之甚者也。周公制礼,其肯笔之于书以为常法哉?昔文王治岐,关市讥而不征。武王有天下,奉行不变。故周公作《无逸》以训成王曰:“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言无横敛也。复曰:“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期其法祖而无横敛也。使赋及关市,宁非横敛乎?吾以是知《周官》非周公所作,决也!
拼音

所属合集

#敬民篇

赏析

清朝经学家万斯大(1633-1683年)的《周官辨非》是一部力攻《周礼》为伪的著作。《周官》汉代始称《周礼》,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一部行政法律规范的典籍,也称吏典。为了论证《周官》之伪,万斯大提出了一个论点:“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说,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而《周礼·天官》九赋中的“关市之赋”,对百姓最为有害。所以,《周官》并非周公所作确定无疑。在这里,万斯大把“利民”作为执政治国的价值标准,具有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中的利民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并逐渐展现其本身所应具有的普世价值。万斯大的老师、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倡导:“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代钱泳主张:“天下事有利于民者则当厚其本,深其源;有害于民者则当拔其本,塞其源。”清末魏源则提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万斯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圣人之治天下: 圣贤之人治理国家。
  •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任何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哪怕是微小的细节也会被推行。
  •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任何损害百姓的事情,哪怕是最细微的部分都会被剔除。
  • 关市之赋: 关卡和市场的税收。
  • 周公制礼: 周公制定礼仪制度。
  • 书以为常法: 写入法律作为常规准则。
  • 文王治岐: 文王在岐山地区治理。
  • 关市讥而不征: 关卡只检查而不征税。
  • 武王有天下: 武王统一全国。
  • 《无逸》以训成王: 《无逸》一书教导成王。
  • 庶邦惟正之供: 保证国家正常运作。
  • 横敛: 随意增加税收。
  • 嗣王: 继承王位的君主。
  • 观、于逸、于游、于田: 指游玩、安逸的生活。
  • 期其法祖: 希望后代遵循祖宗的法则。
  • 决也: 断定。

翻译

圣贤治理国家时,哪怕是微小的利益也会积极实施,而任何可能伤害人民的事,即使再细微也要消除。尤其是关税和市场税收,这是对人民最大的苛刻。周公制定的礼仪,难道会写进书中作为长久的法规吗?当年文王在岐山,只在关卡上进行检查,不征税。武王统一后,沿袭这种做法。所以周公在《无逸》中教导成王说,文王从不沉迷于游乐,而是确保国家正常运转。他还强调,接任的君王应该避免过度享乐,以民众的福祉为首要任务。如果税收包括了关市,那岂不是随意增税了吗?因此,我断定《周官》并非周公所作,这是肯定的!

赏析

这段文字是对古代政治理念的深刻剖析,通过周公和文王的典例,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待百姓税收的态度。作者认为,真正的圣贤治国,不应仅停留在文献的规定上,而应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执行中,如文王时期的轻税或不征税。同时,它揭示了历史上的继承问题,即后代统治者是否能坚守先人的原则,不滥用权力进行横征暴敛。这种对古代文献的解读,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又提出了现代社会值得深思的议题。

万斯大

清浙江鄞县人,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万斯同兄。不应清朝科举。精通经学,以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尤精《春秋》、《三礼》,融会诸家,不拘汉、宋。怀疑《周礼》非周公所作,而系后人伪托。有《学礼质疑》、《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学春秋随笔》等。 ► 2篇诗文

万斯大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