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属县道中作

春令夙所奉,驾言遵此行。 途中却郡掾,林下招村氓。 至邑无纷剧,来人但欢迎。 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 短才滥符竹,弱岁起柴荆。 再入江村道,永怀山薮情。 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 迹与素心别,感从幽思盈。 流芳日不待,夙志蹇无成。 知命且何欲,所图唯退耕。 华簪极身泰,衰鬓慙木荣。 苟得不可遂,吾其谢世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巡属:巡回视察所管辖的地区。
  • (sù):早。
  • 驾言:乘车出行。言,助词,无实义。
  • 郡掾(yuàn):郡府的属吏。
  • (méng):百姓。
  • 纷剧:繁忙杂乱。
  • 岂伊:岂是。
  • 邦政:国家政事。
  • 尔实:实际是。
  • 时清:时代清平。
  • 符竹:古代朝廷授予郡守的符节和竹使符。后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指贫贱之家。
  • (sǒu):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 (shěn):况且,何况。
  • 阳节献:指阳气上升的时节,或指节日。
  • 素心:本心,心地纯洁。
  • 幽思:深思,幽远的思念。
  • 流芳:流传美名。
  • 夙志:平素的志愿。
  • (jiǎn):困难,不顺利。
  • 知命:指懂得天命。
  • 退耕:退归田园。
  • 华簪:华贵的冠簪。指显贵的官职。
  • (cán):同“惭”,羞愧。

翻译

我一直奉行春天的政令,乘车遵循此令出行。 途中辞退郡府的属吏,在山林下招呼乡村百姓。 到了县城没有繁忙杂乱之事,来的人只是表示欢迎。 岂是我一心想着国家政事,实际是时代清平。 我才能短浅却滥竽充数担任郡守,年少时出身贫贱。 再次走入江村的道路,永远怀念山间水泽的情致。 何况正逢阳气上升的时节,默默倾听不时传来的鸟鸣声。 我的行迹与本心有所差别,心中的感慨从幽远的思绪中满溢出来。 流传美名的日子不能等待,平素的志愿困难重重难以实现。 知道天命后又还能有何欲求,所期望的唯有退归田园。 华贵的官职能让人自身安适,但衰老的双鬓惭愧不如树木茂盛。 如果想要的不能顺遂得到,我将辞别世事像婴孩般无所牵挂。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巡回视察所管辖地区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政务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境。

开头表明自己奉行春令出行视察,体现了他对职责的认真态度。接着描述了县城的情况,强调了时代清平的景象。然后诗人谈到自己才能不足却担任官职,以及对山泽情致的怀念,表现出他的谦逊和对自然的向往。诗中“岂伊念邦政,尔实在时清”一句,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积极评价。

“再入江村道,永怀山薮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迹与素心别,感从幽思盈”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感慨,他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所差异,这种思考使他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天命的认知和对退归田园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对未能实现平素志愿的无奈和对官场的一丝厌倦。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张九龄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张九龄

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 2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