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中 · 答欧阳崇一 · 一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语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拼音

所属合集

#传习录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说:“先生说:‘人的德性良知不倚仗见闻,若说多闻而选择其中的善依从,多见而认识,那是只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寻求,这就成为次要的问题了。’我认为良知虽然不是因为见闻才具备的,然而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从见闻中产生的。踌躇于见闻当然不对,但是见闻也是良知的具体实践。现在先生说‘落在第二义’,恐怕是就把见闻当做学问的人而言的,如果已经致良知而在见闻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我这样想先生觉得如何?” 良知不从见闻来,而见闻却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能由踌躇于见闻而来,但又离不开见闻。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没有别的知了。因此,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人的第一教义。现在说专门探求见闻的细枝末节,那就失去了主宰,把良知落到了次要位置上。近来,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致良知的学说,可是大家下工夫还是有许多模糊之处,正是欠缺你这一问。一般说来,学问功夫关键是要抓住主宰。如果明确了“致良知”就是主宰,那么多见多闻也都是“致良知”的功夫。所有日常琐事,见闻酬酢,虽然头绪繁多,但都是良知的发挥运用流传。没有了见闻酬酢,也就没有什么良知可致了,因此,见闻与致良知都是一件事。如果说致良知要从见闻中求,则话语之间难免会把良知见闻看成两件事。这虽然与只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寻求良知的人稍有不同,然而从没有领会“精一”的宗旨,则是一样的。至于“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到“择”,又说到“识”,可见良知已经在中间发挥作用了,但它的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选择认识,将主宰给失去了。崇一你对这些问题认识得已经十分清楚,今天这一问,正是为了阐明致良知的学说,这对于同学们都有很大益处,只是语意表达还不太透彻,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不能不精心体察。

注释

《论语·子罕》第六章:“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鹘突,即糊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良知:内在的道德意识,不依赖外在经验而存在。
  • 见闻:指通过听闻和观察获取的知识和经验。
  • 第二义:次要的、非根本的意义。
  • 致良知:追求和实现内在的良知,使之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 专求:过分专注于某一方面。
  • 见闻之末:指外在知识和经验的表面层次。
  • 意会:领会,理解。
  • 鹘突:混乱,不清晰。
  • 精一:专注一致,不分散。
  • 见闻酬酢: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 发用流行:发挥并展现出来。

翻译

欧阳崇一来信说,老师认为良知不是通过听闻和见识得来的,如果只是多听好话选择好的,多看事情记住它们,那就是过于追求表面的见闻,而忽略了根本。我认为,虽然良知不需要依赖见闻,但学习者的知识确实是从见闻中发展起来的。如果陷在见闻里,固然不对,但见闻也是良知应用的一部分。现在你说落在第二义,可能是针对那些专门追求外在知识的人。但如果在追求良知的过程中寻找见闻,似乎也符合知行合一的理念。你怎么看?

赏析

王守仁强调良知是内在的道德本体,不受外在经验和知识的局限,但并不否认知识和经验在实践道德中的作用。他指出,如果将良知的追求局限于见闻的表面,就失去了对核心智慧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在于“致良知”,这是圣人教导的第一要义。崇一的问题有助于澄清这种认识,提醒人们在实践中要保持知行合一,避免陷入过多的见闻细节中,从而失去对良知本质的追求。王守仁鼓励大家深入理解这个道理,以便在修养上更加精进。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