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八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既而曰:“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拼音

所属合集

#传习录

译文

嘉靖六年九月,先生受召,进剿广西思恩和田州地区叛乱,即将起行时,钱德洪与王汝中论学。王汝中提起了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钱德洪说:“这几句话你觉得怎样?” 王汝中说:“这几句话大概没有说完全。如果说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也该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如果说意有善有恶,那么在心体上终究还有善恶存在。” 钱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人耳闻目见所得的意念上则有善恶在。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其正是要恢复人性本体的功夫。如果意本无善恶,那么,以上的功夫也就不消再说了。” 当晚,二人随侍先生于天泉桥,各人谈了自己的观点,请先生评判。 先生说:“如今,我将要远征,正是要讲透这几句话。你俩的见解正好相互借重,不可偏执一方。我开导人的技巧,原本有两种,资质特高的人,让他直接从本源上体悟,人心的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未发之中的;这样的人,只要稍悟本体,也就是功夫了,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体遭蒙蔽,因此需要教他们在意念上存个为善去恶的意,待功夫纯熟后,心中的渣滓去除干净了,本体也就通透明澈了。汝中的见解,就相当于我说的对资质特高的人采取的方法;德洪的见解,就相当于我说的对第二种人采取的方法。两位若互为补充借用,那么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明道。若两位各执一词,在你们面前就会有人不能步入正轨,就不能穷尽道体。” 过会儿先生又说:“今后和朋友讲学,千万不可抛弃我之学说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们只要根据我的话因人施教,自然不会出问题,这原本是上下贯通的功夫。资质特高的人,世上难遇,对本体功夫一悟全透,就是颜回、程颢这样的人都不敢轻易承认,岂敢随便指望他人?人是最容易因耳闻目见得到意念的,你不去教他在良知上做为善去恶的功夫,只去悬空思索一个本体,一切就都落不到实处,这只不过是修养成了一个虚空静寂的坏毛病,这个毛病不是小事情,所以,我不能不早点向你们说破。” 这一天,钱德洪和王汝中都有感悟。

注释

复,是年广西叛,先是姚镆行征,不克。阳明继之,故曰复。 思,思恩,今广西武鸣;田,田州,今广西百色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起复:官吏因病离职后重新被任命任职。
  • 征思、田:指平定广西的思恩、田州叛乱。
  • 格物:儒家修养方法,即通过实践来认识和遵循事物的规律。
  • 天命之性:天赋予人的本性。
  • 未发之中:指人心未被外物所触动时的清明状态。
  • 利根之人:资质优异,易于领悟的人。
  • 次第:次序或层次,这里指针对不同资质的教导方法。

翻译

在丁亥年的九月,先生在平定了思恩、田州的叛乱后,准备出发时,我和汝中讨论学问。汝中引用先生的话说:“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意的活动是有善有恶的,知道善恶就是良知,行善去恶就是格物。”

我说:“这看法怎么样?”

汝中说:“这恐怕还没说到根本。如果说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万物也是无善无恶的。但如果认为意有善恶,那么心体本质上还是有善恶的。”

我说:“心体是天赋予我们的本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人的习气会使意念上显示出善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些正是恢复本性体悟的功夫。如果本性原本没有善恶,那功夫也就无需提了。”

那天晚上,我们在天泉桥陪伴先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求教。

先生说:“我即将离开,就是要你们来澄清这个观点。你们两位的看法互补有裨益,不能各持一端。我教导人,原本有两种方式:对于资质好的人,直接从本源上悟透,人心的本质原本清明无阻,是未被触动的中正状态;对于资质稍次的人,我会先让他们在意念上实实在在地行善去恶,等到功夫纯熟,杂质清除干净,本性自然也会清晰起来。汝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些资质优秀的人,而德洪的观点则是为其他人设立的阶梯。你们互相补充,就能引导不同资质的人都进入正道。如果各执一词,就可能错过一些人,对道的理解就不完整。”

接着,先生又说:“以后你们和朋友们讲解学问,一定要记住我的核心理念。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意的活动是有善有恶,知道善恶就是良知,行善去恶就是格物。只要按照我这个观点去指导他人,就不会有问题,这是贯穿始终的修炼方法。资质好的人世间难寻,他们能一悟通透,这是颜回和程颐都不敢轻易接受的期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让他们在良知上切实地行善去恶,只空想本体,做事就会不踏实,只会养成虚无寂静的状态,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病,必须尽早指出。”

那天,我和汝中都有所领悟。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人心的本体(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意念上的善恶是后天习气所致。他认为,良知就是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认知,格物则是通过实践来实现道德修养的过程。他区分了两种学习路径:对于资质卓越者,可以直接悟入本体,而资质一般的人则需要通过积累善行去除习气来逐渐接近本体。他还提醒弟子们,教学时要避免陷入空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防止陷入虚寂的困境。这段对话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教育智慧和实践导向。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