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八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注释
- 起复:官吏因病离职后重新被任命任职。
- 征思、田:指平定广西的思恩、田州叛乱。
- 格物:儒家修养方法,即通过实践来认识和遵循事物的规律。
- 天命之性:天赋予人的本性。
- 未发之中:指人心未被外物所触动时的清明状态。
- 利根之人:资质优异,易于领悟的人。
- 次第:次序或层次,这里指针对不同资质的教导方法。
翻译
在丁亥年的九月,先生在平定了思恩、田州的叛乱后,准备出发时,我和汝中讨论学问。汝中引用先生的话说:“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意的活动是有善有恶的,知道善恶就是良知,行善去恶就是格物。”
我说:“这看法怎么样?”
汝中说:“这恐怕还没说到根本。如果说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万物也是无善无恶的。但如果认为意有善恶,那么心体本质上还是有善恶的。”
我说:“心体是天赋予我们的本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人的习气会使意念上显示出善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些正是恢复本性体悟的功夫。如果本性原本没有善恶,那功夫也就无需提了。”
那天晚上,我们在天泉桥陪伴先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求教。
先生说:“我即将离开,就是要你们来澄清这个观点。你们两位的看法互补有裨益,不能各持一端。我教导人,原本有两种方式:对于资质好的人,直接从本源上悟透,人心的本质原本清明无阻,是未被触动的中正状态;对于资质稍次的人,我会先让他们在意念上实实在在地行善去恶,等到功夫纯熟,杂质清除干净,本性自然也会清晰起来。汝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些资质优秀的人,而德洪的观点则是为其他人设立的阶梯。你们互相补充,就能引导不同资质的人都进入正道。如果各执一词,就可能错过一些人,对道的理解就不完整。”
接着,先生又说:“以后你们和朋友们讲解学问,一定要记住我的核心理念。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意的活动是有善有恶,知道善恶就是良知,行善去恶就是格物。只要按照我这个观点去指导他人,就不会有问题,这是贯穿始终的修炼方法。资质好的人世间难寻,他们能一悟通透,这是颜回和程颐都不敢轻易接受的期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让他们在良知上切实地行善去恶,只空想本体,做事就会不踏实,只会养成虚无寂静的状态,这是一个严重的弊病,必须尽早指出。”
那天,我和汝中都有所领悟。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人心的本体(心体)是无善无恶的,而意念上的善恶是后天习气所致。他认为,良知就是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认知,格物则是通过实践来实现道德修养的过程。他区分了两种学习路径:对于资质卓越者,可以直接悟入本体,而资质一般的人则需要通过积累善行去除习气来逐渐接近本体。他还提醒弟子们,教学时要避免陷入空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以防止陷入虚寂的困境。这段对话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教育智慧和实践导向。

王守仁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右南大吉录 · 教约 · 二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七十八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三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一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四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三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二十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