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徐爱录 · 门人徐爱录 · 六
所属合集
译文
注释
注释
- 格物: 朱熹主张通过实践和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 止至善: 王阳明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追求道德完善的极致。
- 《书》之‘精一’: 指《尚书》中的“精诚专一”思想。
- 《论语》之‘博约’: 指孔子教导的广泛学习与简约实践相结合。
- 《孟子》之‘尽心知性’: 孟子强调内心真诚和了解本性的关系。
- ‘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分别指天生就知道并能安心实行、通过学习逐渐明白并有利地实行、在困境中努力实行。
- ‘格物’之训: 朱熹对‘格物’的理解可能偏离了王阳明的本意。
- ‘存心养性事天’: 保存心志,修养本性,侍奉天道。
- ‘夭寿不二,修身以俟’: 不因寿命长短而改变做善的意愿,修身等待天命。
翻译
徐爱问:“昨天听了先生关于‘止至善’的教导,我感觉已经开始在修炼上努力了,但和朱熹的‘格物’理论总是无法融合在一起。”
王阳明说:“‘格物’其实就是实现‘止至善’的方法。既然你知道什么是‘至善’,也就自然懂得‘格物’的意义。”
徐爱说:“昨天我用先生的教导去推敲朱熹的‘格物’理论,似乎也大致明白了。但朱熹的解释引用了《尚书》中的‘精一’、《论语》的‘博约’以及《孟子》的‘尽心知性’,都有据可查,所以我还是有些困惑。”
阳明回答:“子夏深信圣人的教诲,曾子则反躬自省。深信是对的,但不如自我反思来得直接。你现在心里没想通,怎能拘泥于旧有的知识而不去寻求正确的理解呢?就像朱熹虽然尊敬程颐,但在他不认同的地方,他也从未随便接受。‘精一’、‘博约’、‘尽心’其实与我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你们没有深入思考。朱熹的‘格物’教导可能有些牵强附会,偏离了原意。精一是专注的功夫,博约是广博又简约的功夫。所谓的‘仁’,就是知行合一,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尽心知性知天’是天赋智慧和直接行动,‘存心养性事天’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遵循天道,‘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在困难中坚持行善,等待命运的安排。朱熹误解‘格物’是因为他颠倒了这些观念,将‘尽心知性’理解为‘事物格尽后知道至高境界’,希望初学者一开始就做到天赋智慧并安心实践,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徐爱问:“为什么‘尽心知性’被认为是‘生知安行’呢?”
阳明解释:“本性是心灵的本质,天道是本性的根源。尽心就是尽其本性。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完全发挥他的本性,理解天地万物的变化。‘存心’意味着心还有未完成的部分。‘知天’像知道自己是州长或县长一样,这是个人应尽的职责,人与天合为一体。‘事天’就像孩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必须恭敬服从,这样才不会出错,还保持着与天的分离状态,这就是圣人和一般人的区别。至于寿命长短不影响内心的坚定,是要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要因为生活的顺境逆境或寿命长短就动摇做善的决心。只要修身以待天命,看到命运的安排,我们就不必因此动摇。‘事天’虽然与天保持距离,但已经意识到天的存在;‘俟命’则是还未完全明白,像是在等待,这就是初学者开始时的心态,带着困惑和努力。”
徐爱说:“昨天听了先生的教导,我隐约感觉到功夫应该这样,现在听了这些,更加确定无疑。我昨天思考‘格物’的‘物’字,其实是‘事情’的意思,都是从内心出发的。”
阳明赞同:“没错,身体的主宰是心,心发出的是意志,意志的本质是认知,意志所指向的就是事物。比如,如果意志用于孝敬父母,那么孝敬父母就是一件事物;如果用于忠于君主,那么忠于君主就是一件事物。无论是仁爱百姓、爱护万物,或是视听言动,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我说没有心外的道理,也没有心外的事物。《中庸》提到‘不真诚就没有实际事物’,《大学》提升美德的功夫,关键在于‘诚意’。‘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区别。阳明强调内在的良知和知行合一,反对过度依赖外在的实践探究(朱熹的格物)。他认为,真正的道德修养是通过内心的反省和真诚,而非机械地探究事物。阳明以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尽心知性”与“格物”的关系,教导学生不要急于求成,而是从自身做起,逐步提升道德修养。同时,他还借用《中庸》和《大学》的思想,强调诚意在道德实践中的核心地位。这段对话有助于读者理解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王守仁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六十六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直录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钱德洪跋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欧阳崇一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七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陆澄录 · 四十 》 —— [ 明 ] 王守仁
- 《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十二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