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梦奠帖
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拼音
注释
梦奠:语出《戴记·檀弓》:孔子蚤作,负手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闻之,趋而入。子曰:“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殁。
序
《仲尼梦奠帖》释文以“仲尼梦奠”开头,共七十八字,文字叙孔子梦奠之事, 有佛教无常、报应之意。
其书法笔力苍劲古朴,用墨淡而不浓,以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代表了欧阳询行书成就的顶峰,后世列为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赏析
《仲尼梦奠帖》用笔清峻,锋芒毕露,给人以锐利、刻厉之感。其用笔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侧锋入纸,起笔无不锐利,显然是魏碑笔法。下笔直截了当,不藏锋敛迹,加之行笔稍快,如剑戟般的锋芒便外耀无遗了。二是转折顿挫带来的刻厉。在唐书家中,初唐的柔和之风的特征之一就是化方为圆。这样,不仅消失了方角使之更为圆转灵活,而且也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欧阳询丝毫不受这种化方转圆的影响,他的转折仍然是重而方,不减作楷书之法,如“仲尼”、“有”、“周”,尽骨节之露,如“奠”之第二笔,起讫三折笔,如怪石嶙峋,与北魏的刀刻痕迹何其相似。可是,这样的笔触是很需要有分寸感的,稍微过头则为造作。在这方面,像欧阳询这样的行家也未能幸免,如“数”字就是一个病例,其“文”字旁起笔牛头角状,十分不雅,有趣的是把这一角状遮去后,这一个字反而格外的流畅、顺眼了。《仲尼梦奠帖》像“过”字这样圆转灵活、随意自然的笔触并不多,全篇的创作仍然是庄严的、认真的,作者创作心态似乎也不轻松,一副如《九成宫碑》那样的庙堂面孔。
《仲尼梦奠帖》结体有独特之处,结体修长一目了然。欧阳询不在意从横向上进行发展,因此在行距上显得特别疏朗,每字向下舒展时,欧阳询也把字距拉开,使这一纵向发展显得天地开朗。竖画挺拔坚韧,在每一字中起着砥柱作用,使每一字的骨格坚挺起来。把《仲尼梦奠帖》与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铭》比较,会看得更清楚。虞氏行书以柔和胜,竖画也起支柱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也不突出,似乎隐于其中;而欧氏行书竖画刚强外耀、强烈可感,那壁立千仞的挺拔,构成了作品的主要基调。观帖中字,虽用秃笔疾书,却转折随意,笔势圆融,用墨淡而有质感,丝毫无油滑之态。
《仲尼梦奠帖》是两种书体的结合,即行书入碑,或曰碑体行书。从章法看,《梦奠帖》“宪章右军,抽锋一线,如猿腾鹘落而泯上下相承之迹”(包世臣《艺舟双楫》),而更多靠单字造型调节章法;帖中“彭”由左右结构变换成半包围结构;“导”字繁体下旁本为“寸”,此处不同,换为“木”旁;“冥”字上首用“宀”代“冖”且书写跳荡;“熟”字结构变异,这四字的安排,使《梦奠帖》章法更显紧凑,以部首移位和比例倒错来调整字形结构及通篇章法。且《仲尼梦奠帖》取魏碑为骨格,以行书的笔意来调节,避免了碑体楷书的平板,显得更加密切、多姿多态。碑体的骨格使每一个字气势开张、伟岸,而行书的绵密活泼又连缀其中,形成刚劲而活络,活络而不失骨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仲尼:孔子的字。
- 梦奠:即梦中的祭奠。
翻译
孔子在梦中进行祭奠,享年七十二岁。周王才九龄,都不满一百岁。彭祖凭借引导养生,樊重听凭自然天性,但也不过超过盈满之数,最终还是归于幽冥寂灭。没有能够永远停住的。没有人生来就不会老,老了而不会死的。形体回归丘墓,精神回到所禀受之处,痛苦剧苦辛酸,怎么能常常挂怀呢。善恶的报应,如同影子跟随形体一样,一定不会有差错。
赏析
这段文字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词,但它富有哲理和感慨。通过列举孔子、周王、彭祖、樊重等例子,强调了生命有限、人都会衰老死亡的事实。后面又指出善恶报应的必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整体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生死轮回以及因果报应的思考和感悟。文字简洁而富有深度,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