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周纪一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拼音

所属合集

#修身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赏析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资治通鉴: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 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荀瑶的别称。
  • 才胜德:才能超过品德。
  • 才与德异:才能和品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 :通常指有德行的人。
  • 聪察强毅:聪明、洞察力强、刚毅。
  • 正直中和:品性端正、内心平和。
  • :辅助,资助。
  • :引领,主导。
  • 圣人:德才兼备的人。
  • 愚人:既无德又无才的人。
  • 君子:品德高尚但才能可能不足的人。
  • 小人:才能出众但品德低下的人。
  • :如果。
  • 取人之术:选拔人才的方法。

翻译

我认为智伯的灭亡,是因为他的才能超过了品德。才能和品德虽然不同,但一般人往往分辨不清,都称他们为贤良,这就导致了选错人的结果。才能包括聪明、洞察力强和刚毅,而品德则是指公正、正直和内心平和。才能是品德的支持,品德则是才能的方向。因此,德才兼备的人被称为圣人,既无德又无才的是愚人,品德胜过才能的是君子,才能胜过品德的是小人。在选拔人才时,如果找不到圣人或君子,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因为君子凭借才能做善事,小人则可能利用才能作恶。拥有才能去做善事的人,善行无所不在;而用才能做恶事的人,恶行也同样无所不及。

赏析

司马光通过智伯的例子,强调了德才平衡的重要性。他指出,单纯依靠才能的人可能会滥用权力,导致灾难,而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才能有限,也能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他提倡选拔人才时应重视品德,认为德行是引导才能正确运用的关键。这种观点对于今天的领导选拔和人才培养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