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卷四 · 西湖南路 · 龙井

· 张岱
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冽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再上为天门,可通三竺。南为九溪,路通徐村,水出江干。其西为十八涧,路通月轮山,水出六和塔下。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六年,改龙井寺。元丰二年,辨才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圮。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锹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湖梦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山:指西湖南面的山。
  • 泓(hóng) :量词,清水一道或一片叫一泓。
  • 寒碧:给人清冷感觉的碧色。
  • 清冽(liè) :清凉,寒冷。
  • 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 绝品:极品,最上等的。
  • 熙宁:宋神宗赵顼(xū)年号(公元 1068 - 1077 年) 。
  • 书额:书写匾额。
  • 绍兴:宋高宗赵构年号(公元 1131 - 1162 年) 。
  • 淳祐(yòu):宋理宗赵昀(yún)年号(公元 1241 - 1252 年) 。
  • 归老:辞官养老。
  • 友善:交好,关系亲密。
  • 圮(pǐ) :坍塌,毁坏。
  • 司礼:官名。明代内廷司礼监的主管太监,权势很大。
  • 骈(pián)集:聚集,会集 。

翻译

南山上上下下有两处龙井。上边一处是老龙井,一汪清凉碧绿的泉水,极其清澈寒冷,(它)被弃置在草木丛生之地,没有过路人去询问它。此地所产之茶,于是成为南北两山最上等的品种。再往上是天门,由此可以通往三竺。南面是九溪,路通向徐村,溪水从江干流出。它的西面是十八涧,路通向月轮山,溪水从六和塔下流出。龙井本来名叫延恩衍庆寺。唐乾祐二年,当地居民募捐集资将其改建成报国看经院。宋熙宁年间,改名为寿圣院,由苏东坡书写匾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名为广福院。淳祐六年,改名为龙井寺。元丰二年,辨才禅师从天竺归来在此养老,不再外出,他与苏东坡、赵阅道关系亲密友好。后人修建三贤阁来祭祀他们(三人),因年代久远寺庙坍塌了。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新修葺,构建亭轩,修筑桥梁,疏浚浴龙池,新建霖雨阁,使它焕然一新,游人纷纷聚集而来 。

赏析

这段文字由张岱所写,在描绘龙井时兼具历史与风貌两方面。开头先点明南山有上下两龙井,对老龙井的水质茶品进行简单勾勒,而后展开周边地理环境介绍,如天门、九溪等。接着以时间为线索,穿插叙述龙井本名和不同朝代的变迁更名历程,让读者清晰看到其悠久历史。文中着重描述龙井与名人的联系,如辨才师与苏轼、赵阅道的友情,增添了其文化底蕴。最后写寺庙历经兴衰及重修后的热闹景象,这种从古迹的变迁反映时代更迭的写法,充满怀旧与感慨之情,同时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珍视与喜爱,生动地将龙井一带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