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拼音
所属合集
译文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xx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素:向来、平素、往常。
- 陵:欺凌。
- 援:攀援、巴结。
- 居易:处于平常的情况。
- 俟(sì):等待。
- 徼(jiǎo)幸:指希望获得意外的成功或免去灾祸的心理。
翻译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埋怨人。所以,君子处在平安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是冒险以期侥幸获得非分的好处。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修德立行有些相似,如果没有射中靶子,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赏析
这一章强调了君子安于其位、乐天知命的态度。君子能够在各种境遇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坦然,依据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去行事,不存非分之想,不怨天尤人,而是注重自我修养和端正自身。同时也指出小人相反的行为模式,通过冒险去寻求侥幸。最后引用孔子关于射箭的比喻,说明君子遇到问题时应反躬自省,这体现了一种自我要求和自我提升的精神追求。这段话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处境具有启示意义。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