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 第三十二章

· 子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拼音

所属合集

#中庸

译文

衹有天下地道的真诚,纔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纔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这需要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心那样诚挚,他的思虑像潭水那样幽深,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广阔。如果不真是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知道天下地地道道的真诚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 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
  • 肫肫(zhūn zhūn):诚恳的样子。
  • 渊渊:形容深远。
  • 浩浩:广大辽阔的样子。

翻译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够规划天下的大纲领,树立天下的根本,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依靠呢?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恳!他的智慧像深渊那样深远!他的品德如广阔的天空那样浩大!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睿智且通晓天德的人,又有谁能够知道呢?

赏析

这一章强调了“至诚”的重要性和伟大。以极其赞叹的语言描述了“天下至诚”之人所拥有的特质和能力。能经纶天下、立本、知天地化育,展现了其高远和宏大。而这种境界并非依靠外在,而是自身内在真诚所至。通过对其品德、智慧的形容,如诚恳的仁德、深远的智慧、浩大的品德,突出了其非凡之处。最后指出只有具备特定特质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这种“至诚”的高度。这段论述表达了对高尚品德和深刻智慧的推崇与追求。

子思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生卒年则不详。按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 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