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赠萧兵曹

· 杜牧
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 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 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 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 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 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 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 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桂楫(guì jí):船桨,这里代指船。
  • 谪(zhé):贬官,被降职或流放到偏远地方。
  • 湘渚(xiāng zhǔ):湘江中的小洲,这里泛指湘江一带。
  • 句溪:水名,在今安徽宣城。
  • 洛城:洛阳城。
  • 摇尾:比喻卑屈求宠。
  • 犯鳞(fàn lín):指触犯君主的尊严。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触者必怒而杀人,用以比喻臣下直谏触怒君主。
  • 去国:离开京都或朝廷。
  • 月夕:月夜。
  • 赊(shē)酒:赊欠着买酒。
  • 佣书(yōng shū):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
  • 行吟:边走边吟唱。
  • 坐隐(zuò yǐn):围棋或下围棋的别称。
  • 紫陌(zǐ mò):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 纶(lún):钓丝。
  • 通津:四通八达的水路,这里指南去的道路。

翻译

被贬官后乘舟来到湘江边小洲,度过三年如水上春光般的流放岁月。在句溪的雪天里,舟船寒冷,破旧衣衫还带着洛阳城的灰尘。在这漂泊为客的生涯中,耻于像摇尾乞怜般讨好他人;还好皇恩宽大,虽曾触犯龙颜也未受到过重惩处。花开时节却远离京都,月夜常常独自登上高楼。即便生病也不嫌赊酒的麻烦,受雇抄书并非是因为贫穷。外出漫步吟诗时正好遇到打渔的老者,下棋的时候对面是砍柴的樵夫。不再奔波于京都的大道,只在碧潭边专心执一钓丝。深秋季节还要往更南的地方去,烟水迷茫之处便是前行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牧赠给友人之作,诗中述说了自己谪居湘中的境遇与心事。开篇写被贬谪至湘水之滨三年,点出了时间与地点,奠定了一种身世漂泊之感。中间部分通过对寒雪舟中、破旧衣衫等生活场景描绘,刻画了自己谪居的艰难;“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体现出诗人有自己的气节和直面权威的勇气;“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则细腻抒发了他远离朝廷的惆怅与孤寂。“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和高雅情致。诗的后半部分用“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营造出一种闲逸、冲淡的氛围;“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表明诗人不再追逐仕途,转向寄情山水。最后“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在开阔又略带迷茫的景象中收束,暗示着未来前路仍然未知,抒发了无尽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复杂,既有仕途失意的哀伤,又有超脱尘世的旷达,展现了杜牧诗歌独特的魅力与内涵 。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