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先秋去,边草入夏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塞鸿塞(sài) 外的大雁。常比喻远离家乡的人。
  • 先秋:早于秋天,即提前到秋天。
  • 边草:边疆地区的草。

翻译

塞外的大雁在秋天还未真正到来之时就先行飞走了,边疆地区的草要到夏天才开始生长。

赏析

这两句诗短短十个字,便勾勒出了一幅独特的塞外景象。“塞鸿先秋去”,一个“先”字体现出塞鸿似乎对季节变化有着敏锐感知,在秋天尚未完全降临,便已离开塞外,暗示出塞外环境的恶劣,连候鸟都急于离去;“边草入夏生”则凸显出塞外气候的特殊性,与内地草在春天就蓬勃生长不同,这里的草要到夏天才生长,进一步暗示出边疆的荒凉和自然条件的艰苦。诗句通过塞鸿、边草这两种极具边塞特色的事物,从时令物候角度生动刻画出塞外独特、孤寂的地理风貌和气候特点,给人以深刻印象,同时也隐隐流露出诗人对塞外环境的某种感慨。

朱景玄

生卒年不详。一作景元。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宪宗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历翰林学士,官至太子谕德。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三六三、《新唐书·艺文志三》、《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与卷一九。景玄乃著名画论家,《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唐画断》3卷(即《唐朝名画录》,今存)。能诗,其“塞鸿先秋去,边草入夏生”诗,尤为人称诵。《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朱景元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1联。 ► 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