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

建国宜师古,兴邦属上庠。 从来以儒戏,安得振朝纲。 叔世何多难,兹基遂已亡。 泣麟犹委吏,歌凤更佯狂。 屋壁馀无几,焚坑逮可伤。 挟书秦二世,壤宅汉诸王。 草草临盟誓,区区务富强。 微茫金马署,狼籍斗鸡场。 尽欲心无窍,皆如面正墙。 惊疑豹文鼠,贪窃虎皮羊。 南渡宜终否,西迁冀小康。 策非方正士,贡绝孝廉郎。 海鸟悲钟鼓,狙公畏服裳。 多岐空扰扰,幽室竟伥伥。 凝邈为时范,虚空作士常。 何由羞五霸,直自呰三皇。 别派驱杨墨,他镳并老庄。 诗书资破冢,法制困探囊。 周礼仍存鲁,隋师果禅唐。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 星宿森文雅,风雷起退藏。 缧囚为学切,掌故受经忙。 夫子时之彦,先生迹未荒。 褐衣终不召,白首兴难忘。 感激殊非圣,栖迟到异粻。 片辞褒有德,一字贬无良。 燕地尊邹衍,西河重卜商。 式闾真道在,拥彗信谦光。 获预青衿列,叨来绛帐旁。 虽从各言志,还要大为防。 勿谓孤寒弃,深忧讦直妨。 叔孙谗易得,盗蹠暴难当。 雁下秦云黑,蝉休陇叶黄。 莫逾巾屦念,容许后升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庠(xiáng):古代称学校。
  • 叔世:犹末世,衰乱的时代。
  • 泣麟:原指孔子见麟而悲,此处借指仁人志士的悲愤。
  • 委吏:古代管理粮仓的小官。
  • 歌凤: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讽刺孔子。这里用此典故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挟书:指秦始皇焚书时,规定民间不许藏书,违者灭族,称为“挟书律”。
  • 壤宅:土地和住宅。此处指汉朝诸王侵占土地和住宅的行为。
  • 金马署:西汉时国家藏书的地方,这里借指文化学术机构。
  • 微茫:模糊不清,这里指金马署被忽视,学术文化不受重视。
  • 狼籍:杂乱不堪。
  • :孔洞,这里指心窍,心思。
  • 凝邈:高远的样子。
  • 呰(zǐ):诋毁,斥责。
  • 杨墨:杨朱和墨翟,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这里指各种不同的学说流派。
  • 踵(zhǒng):追逐,跟随。
  • 缧(léi)囚:被囚禁的人。
  • :才德出众的人。
  • 粻(zhāng):粮食。
  • 讦(jié)直:指亢直敢言。

翻译

建立国家应当效法古代,使国家兴盛要依靠学校教育。 从来把儒者当作戏耍的对象,怎能振兴朝廷的纲纪呢? 衰乱的时代为何多灾多难,这个根基于是就消亡了。 仁人志士悲愤却只能做小官,狂人讥讽世事更加装疯卖傻。 屋中的书籍所剩无几,焚书坑儒的行为实在令人悲伤。 秦二世实行挟书律,汉朝诸王强占土地和住宅。 草率地对待盟誓,只是一心追求富强。 金马署变得模糊不清,斗鸡场杂乱不堪。 人们都想尽办法追求利益,心思像面对着墙一样堵塞。 令人惊讶的是有像豹纹的老鼠,贪婪的人像披着虎皮的羊。 南渡之后是否应该就此终结,向西迁徙希望能够达到小康。 策略不是正直之士提出的,孝廉郎这样的人才也不再被举荐。 海鸟为钟鼓之声而悲哀,养猴的人害怕人们穿上官服。 道路众多却空自纷扰,幽闭的室内人只能怅惘。 高远的风范成为当时的楷模,空虚的做法成为士人的常态。 有什么理由羞耻于五霸,竟然直接斥责三皇。 排斥杨朱和墨翟的学说,将老庄的思想一并摒弃。 诗书只能用来破坏坟墓,法制也被用来谋取私利。 周礼仍然在鲁国保存着,隋朝的军队最终让位于唐朝。 进行革新需要一举改变,革除旧制需要制定三条法令。 星空中的文采光耀,风雷兴起又隐匿。 被囚禁的人求学心切,掌故们也忙着接受经典的教导。 刘先生您是当时的才俊,前辈的事迹并没有被荒废。 穿着粗布衣服最终没有被征召,头发白了心中的志向也难以忘怀。 心中感激但并非圣人,停留迟滞只能吃到不同的粮食。 一句话赞扬有德行的人,一个字批评没有良心的人。 在燕地尊重邹衍,在西河看重卜商。 到乡里访问真正的道德所在,拿着扫帚表示谦逊的美德。 能够参与到学子的行列中,有幸来到这教学的地方。 虽然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但还是要多加防备。 不要说因为自己贫寒就被抛弃,深深担忧直言会遭到妨碍。 叔孙通的谗言容易被听信,盗跖的暴虐难以抵挡。 大雁飞下秦地的天空变得黑暗,蝉停止鸣叫陇地的树叶变黄。 不要超过自己的身份去追求,允许之后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李商隐赠给前刘五经映的,诗中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诗人认为建国兴邦应师法古代,重视教育,而当时的社会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儒者被轻视、文化遭受破坏、人们追求利益而道德沦丧、政治策略不当、人才得不到举荐等。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如“泣麟”“歌凤”“挟书”“焚坑”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刘先生的赞扬和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整首诗语言丰富,意境深沉,反映了李商隐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