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拼音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之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存中《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艾塘《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後,……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牧之离开扬州後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诗中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彷彿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文忠《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之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承吉《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微之《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之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彷彿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後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横山《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迢迢:形容遥远。

翻译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江南的秋末花草还没有凋零。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朋友你在何处教美人吹箫。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友人韩绰的,描绘了江南的美景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既点明了江南山水的特点,又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秋尽江南草未凋”,写出江南即使到了秋末,依然有生机。后两句点明扬州的二十四桥,并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友人在哪里教美人吹箫,充满了轻松的氛围和对友人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扬州美好生活的怀念。整首诗画面优美,情感真挚而细腻,有一种淡淡的惆怅与眷恋交织其中。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 4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