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凉风飕飕从天边颳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
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衹恐江湖秋水多风浪。
文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诬陷他人。
想必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汨罗江诉不平事。
注释
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太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君子:指李太白。
鸿雁:喩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江湖:喩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太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文章憎命达」句: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
「魑(chī)魅喜人过」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太白被贬是被诬陷的。魑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少陵深知李太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序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少陵写的一首思念李太白的诗作。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太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太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赏析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衹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少陵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喩李太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太白流寓江湘,杜少陵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太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太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太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太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太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末:天边。
- 君子:指李白。
- 鸿雁:喻指书信。
- 江湖:喻指充满风险的路途。
- 秋水:点明季节,秋天的水。
- 文章憎命达:好文章厌烦命运显达的人。
- 魑魅(chī mèi):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这里喻指阴险小人。
- 冤魂:指屈原。
- 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江处。
翻译
凉风从天边刮起,不知你现在心境怎样。 书信不知何时能到,江湖上风波险恶,秋水多得让人发愁。 文采出众的人总是命运多舛,山精水怪最喜欢人从跟前经过(意思是坏人总是想找机会陷害优秀的人)。 你应该和屈原的冤魂一同诉说,把你的诗投向汨罗江来凭吊这位先贤。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怀念李白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深切关怀和担忧。诗的开头以凉风起兴,引出对李白的思念,询问他的近况。接着通过“鸿雁几时到”表达了对书信传递的期盼,同时“江湖秋水多”暗示了李白所面临的困境和危险。“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对命运不公和小人当道的悲愤控诉,也是对李白遭遇的同情和理解。最后两句,诗人想象李白会与屈原的冤魂交流,以投诗汨罗江的方式来寄托心中的愤懑,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苍凉,体现了杜甫对李白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