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开宗明义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拼音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赏析
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 。
- 曾子:姓曾,名参(shēn ),字子舆,孔子弟子 。
- 侍:陪坐。
- 先王:古代的贤明君主。
- 至德要道:最高的德行和最重要的道理。
-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恭敬。
- 参不敏:我(曾参)不聪明。
- 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
- 教之所由生也:教育由此而产生。 所由:……的缘由。
- 身体发肤:身体毛发皮肤。 肤:皮肤。
- 扬名:传播名声。
- 显:显耀。
- 事亲:侍奉父母。
- 事君:侍奉君主 。
- 立身:在社会上立足 。
- 《大雅》:《诗经》中的一部分 。
-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不要忘记你的祖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 无念:不要忘记。 聿(yù):句首语气词 。 厥(jué):其,他的。
翻译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子陪坐在一旁。孔子说:“古代的贤明君主有一种崇高的德行和最紧要的道理,用它可以使天下人心归顺、和谐融洽,百姓们相处和睦,君臣上下也没有怨恨。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赶紧站起身来,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我不够聪明,怎么能够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再坐下来,我来告诉你。人的身体、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损伤,这是践行孝道的开始。在世上行事遵循道义,让自己美名远扬,使父母也因此荣耀显赫,这是践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孝道啊,开始于侍奉父母,继而表现在侍奉君主上 ,最后则是成就自身的德业。《大雅》中说:‘不要忘记你的祖先,修养自身的品德。’ ”
赏析
《孝经·开宗明义》作为《孝经》的开篇章节,其以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展开,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孝的核心思想。首先点明孝是先圣先王“顺天下”的至德要道,能实现社会的和睦、人际的无怨。文中明确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源,教育源于此。阐述上从践行孝的基本要求—爱护自身身体发肤,到高层次追求—立德扬名以显父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孝道体系。同时将孝道延伸至事君及立身,进一步丰富了孝的内涵,同时借助《诗经·大雅》中的诗句,增强了“孝”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成为整个《孝经》的主旨纲领,塑造了传统社会中孝文化的基本框架与理念,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乡党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乡党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泰伯篇 · 第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乡党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为政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