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注释
这篇并不是古诗词,而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以下是对它的解读:
注释:
- 侍坐:陪坐在尊长身边。
-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 哂(shěn):微笑。
- 摄:夹处。
- 饥馑(jǐn):饥荒。
- 方:正道,指是非准则。
- 足民:使人民富足。
- 俟(sì):等待。
- 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 会同: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
-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 莫(mù)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到 20 岁行冠礼。
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又问:“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曾皙又说:“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说:“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孔子说:“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司仪,那谁能来做大的司仪呢?”
赏析:
这篇文章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谈论志向的场景。子路的志向体现了他的勇敢和自信;冉有的比较务实,关注经济民生;公西华的志向则侧重于礼仪和祭祀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暮春游乐图,传达出一种悠闲自在、平和美好的生活理想,这种超越具体事务的境界,得到了孔子的赞赏。文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谦逊、公西华的谨慎以及孔子的和蔼与深邃都跃然纸上。整个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教育意义,是《论语》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孔子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泰伯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