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序
注释
- 朴略:质朴简单。
- 资敬之礼犹简:指早期社会对尊敬父母的礼仪还比较简朴。
- 仁义既有,亲誉益著:随着仁义观念的普及,父母的威望和名誉更加显著。
- 《春秋》:儒家经典,记录鲁国历史,孔子所修。
- 景行:比喻效仿的高远行为。
- 《孝经》旧注:古代学者对《孝经》的解释和注解。
- 蝽驳:混乱驳杂。
- 祖述:继承并发展前人的思想。
- 业擅专门:指在某一领域有独特专长。
-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想登堂入室学习的人,必须自己开启知识的大门。
-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追求卓越的人,必须遵循不同的路径。
- 纂要:提炼核心内容。
- 韦昭、王肃:古代著名经学家。
- 虞翻、刘邵:其他著名经学家。
- 刘炫、陆澄:后世学者,对前人注释有所评价。
- 《国风》、《雅》、《颂》:《诗经》中的部分篇章。
- 《春秋》五传:《春秋》的五个主要注解。
- 《孝经》疏:对《孝经》的详细注解。
翻译
我听说,在上古时期,风俗淳朴,尽管内心深处已经萌发了孝顺之心,但表达尊敬的礼仪还比较简单。随着仁义观念的普及,人们对父母的爱戴和尊重更加明显。圣人深知孝道可以作为教育的基础,所以他们通过严格的规矩教导敬畏,通过亲近的关系教授爱心。这样,孝顺转化为忠诚的转移之道就变得清晰可见,个人品德和声名的提升也得以彰显。孔子说:“我的志向在于《春秋》,行动则遵循《孝经》。”这表明孝道是道德的根本吗?
《孝经》写道:“从前贤明的君主用孝来治理天下,不会忽视任何小国的臣子,更何况公侯伯子男呢?”我多次阅读这句话,试图效仿先哲,虽然没有直接传授百姓道德,但希望能广泛地关爱天下。哎,自从孔子去世后,他的深奥言论渐渐消失,各种异端观点开始盛行,偏离了正道。特别是在秦朝,孝道几乎被遗忘,流传下来的只是残缺的遗迹;到了汉代,虽然有所复兴,但流传的也只是些糟粕。因此,《春秋》的解读发展出五种主要注解,《诗经》分为《国风》、《雅》、《颂》四部分。距离圣人的时代越久,理论的分支越多。
近来看过《孝经》的旧注,纷乱驳杂,各家观点互有差异,就像众多学派。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专长,但见解纷繁。要深入学习,就必须打开门径,遵循不同的路径。过去的注解往往隐藏了真谛,充斥着繁杂和虚伪。我认为,传播经学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和应用,关键在于找到最恰当的解释。至理相通,精要无二,怎能不剔除冗余,提取核心呢?
像韦昭、王肃这样的先贤,以及虞翻、刘邵等人,他们的观点各有千秋。刘炫强调孝道是国家根基,陆澄则批评康成的注解。这些观点在道理上或许有其道理,不必过分依赖他人。现在我特别整理了六家的不同之处,结合五经的主旨,简化文字,明确意义,使道理层次分明。这样的注解,希望能对后世有所裨益。
孔子讲解经书,意在留下训诫。尽管孝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异,但所有美德的根源都是相同的。因此,一个章节中可能有多句话,一句话中可能含义多重。详尽阐述会导致文字繁复,简略又可能丢失关键信息。我在注疏中保留了这种平衡,以便更充分地展开阐述。
赏析
李隆基这段文字是对《孝经》的序言,他从上古孝道的发展、孔子的重视,以及历代学者对《孝经》的注释和理解入手,表达了对孝道重要性的认识。他批评旧注的混乱,强调了寻求真理和精炼核心观点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提到了对古代经学家如韦昭、王肃等人的尊重,以及对《春秋》《诗经》等经典的传承。李隆基的序言不仅是一篇学术评论,也是他对儒家伦理的弘扬和对后世学者的期待,希望后人能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孝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