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跋张旭《古诗四帖》

唐张长史书庾开府《步虚词》、《谢客王子晋》、《衡山老人赞》,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与其所书《烟条诗》、《宛溪诗》同一笔法,颜尚书、藏真皆师之,真名迹也。自宋以来,皆命之谢客,因中有“谢灵运王子晋赞”数字误耳。丰考功、文待诏皆墨池董狐,亦相承袭,顾庾集自非僻书,谢客能预书庾诗耶?或疑卷尾无长史名款,然唐人书如欧、虞、褚、陆,自碑帖外,都无名款,今《汝南志》、《梦奠帖》等,历历可验。世人收北宋画,攷不须名款,乃别识也。或曰安知非醉素,以旭肥素瘦,故知为长史耳。夫四声始于沈约,狂草始于伯高,谢客时皆未之有,丰人翁乃不深考,而以《宣和书谱》为证。宣和鉴书,如龙大渊辈,极不具眼,且谱止云古诗,不云《步虚词》云云也。《阁帖》二卷《张芝汝帖》,米元章犹以为伯高书,此诚不随人看场者,余故为项玄度正之,且刻诸《鸿堂帖》中。万历壬寅中元日董其昌跋。
拼音

董其昌行草跋《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卷》,辽宁省博物馆藏。此跋行笔从容自在,清雅宽闲,作字简远,健劲自然,别具风格。

赏析

董其昌的书法,看上去是那么的平平淡淡,没有先声夺人之处,实质上,却达到了一种非常超脱的境界,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相当困难的。 他一生中,曾多次介绍他学书的曲折、反复的过程。他像元明的许多大家一样,是博采约取的,他早年以《多宝塔》入手,后来又师宗钟、王,再加上二十多年学习宋人书法,唐的怀素和宋的米芾对他尤其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书法是在采集百花基础上酿就的浓蜜,这是对传统帖学的过滤,刷选,浓缩,平淡的外表之中,蕴含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通俗、简练与浮浅、粗俗是有本质区别的,平中求奇倒是更高的艺术境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庾开府:即庾信,字子山,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曾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故人称“庾开府”。
  • 王子晋:即王乔,字子晋,相传为周灵王太子。
  • 颜尚书:指颜真卿,曾官至尚书。
  • 藏真:怀素的字。
  • 墨池董狐:墨池,相传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这里代指擅长书法的人;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以秉笔直书著名。
  • 僻书:冷僻不常见的书籍。
  • :同“考”。
  • 名款:在书画作品上题名落款。
  • 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 伯高:即张旭。

翻译

唐代张旭书写的庾信《步虚词》《谢客王子晋赞》《衡山老人赞》,具有悬崖坠落石头、急雨旋风的气势,和他所书写的《烟条诗》《宛溪诗》是同样的笔法,颜真卿、怀素都师从他,这真是珍贵的名迹啊。自从宋代以来,都把它称作谢客的作品,是因为其中有“谢灵运王子晋赞”几个字被误解了而已。丰坊(明代书法家、学者,曾官礼部主事,人称丰考功)、文徵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曾官翰林待诏,称文待诏)都是书法界的能秉持公正的人,也相互沿袭这个说法。只是庾信的集子又不是冷僻的书籍,谢灵运能预先书写庾信的诗吗?有人怀疑卷尾没有张旭的题名落款,然而唐代的书法作品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人的,除了碑帖之外,都没有题名落款,如今《汝南志》《梦奠帖》等,都可以清楚地验证。世上的人收藏北宋的画作,考查不一定需要题名落款,这是另一种识别的方法。有人说怎么知道不是怀素的,因为张旭胖而怀素瘦,所以才知道是张旭。四声起始于沈约,狂草起始于张旭,谢灵运那个时候都还没有这些呢,丰坊这个老先生竟然不深入考证,而拿《宣和书谱》作为证据。宣和年间鉴定书法,像龙大渊这类人,非常没有眼光,而且书谱只是说古诗,没有说《步虚词》等等这些。《阁帖》第二卷的《张芝汝帖》,米芾还认为是张旭的书法,这真是不随波逐流的人,我故意为项元汴纠正它,并且刻在了《鸿堂帖》中。万历壬寅年中元节这一天董其昌作跋。

赏析

这段跋文主要表达了董其昌对张旭书法作品的见解和考证。他指出被误认为是谢灵运的作品实则为张旭所书,并对其书法风格和传承进行了论述。同时批判了一些不严谨的鉴定和沿袭错误观点的行为,强调了要深入考证和秉持独立判断的重要性。董其昌以其对书法历史和作品的深入了解,展现了他在书法鉴赏和研究方面的专业水准和独特见解。这段跋文不仅是对书法作品的评价,也反映了他对书法鉴定研究方法和态度的思考。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