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 骣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 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 战始三交失蛇矛,十骑俱荡九骑留。 弃我骣骢窜岩幽,天降大雨追者休,为我外援而悬头。 西流之水东流河,一去不还奈子何! 阿呼呜呼奈子乎,呜呼阿呼奈子何!
拼音

注释

壮士:一作“健儿”。 有:一作“日”。 “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爱养将士同心肝”句:谓陈安对部下宽厚爱护。《晋书》:“(安)善于抚接,吉凶夷险,与众同之。” 骣骢:青白色相间的骏马。 父马:一作“骏马”,雄马。 奋如湍:挥动大刀迅疾如流水。形容武艺高强。 盘:旋,舞动。 荡:冲击。 决:溃散。 “骣骢父马铁锻鞍,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句:多次发动冲击,都使敌军溃败,其势不可当。《晋书·载记》,陈安壮健绝人,“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鞋服,左右驰射而走”。 云浮:形容轻驱疾驰如浮云迅掠。 悠悠:此处形容追兵众多,绵延不断。《晋书·载记》,太宁元年,刘曜亲征陈安,围安于陇城。“安率骑数百突围而出,乃南走陕中。曜使其将军平先、邱中伯率劲骑追安。频战败之,俘斩四百余级。”此二句原无,据《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卷四六五引《赵书》补。 三交:三次交锋。《晋书·载记》:“平先亦壮健绝人,勇捷如飞,与安搏战,三交,夺其蛇矛而退。”此句原无,据《太平御览》卷三五三引《赵书》补。 我:此歌者用陇上民众口吻。下句“我”同。窜岩幽,《晋书·载记》:“会日暮雨甚,安弃马与左右五六人步逾山岭,匿于溪涧。翌日寻之,遂不知所在。”此句原无,据《太平御览》卷四六五引《赵书》补。 悬头:指被杀害。《晋书·载记》:“会连雨始霁,辅威呼延清寻其径迹,斩安于涧曲。” 西流之水:指陇水,流入洮水,然后又“东流河”,流入黄河。《太平御览》作“西流之水去不还。” 阿呼、呜呼,皆悲痛叹息声。两句原无,据《太平御览》卷四六五引《赵书》补。

这首诗被收入《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是北方秦陇人民为悼念抗击匈奴贵族而战死的晋都尉陈安作。据《晋书·载记》,陈安一度反覆于晋与匈奴族政权前赵刘曜之间,后坚决抗击前赵,拥戴晋室。323年(晋明帝太宁元年),兵败而死。“及其死,陇上歌之曜闻而嘉伤,命乐府歌之。”所歌即为此篇。陇上,指晋秦川陇西(甘肃陇西县)。

赏析

这首诗为记实之作,比照《晋书·载记》所载,为真人真事。但作为文艺作品,诗将有关素材加以调整、集中,并注入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故读来形象鲜明而颇为感人。诗共分四层。首三句为第一层,“腹中宽”、“同心肝”,赞其心胸开阔、体恤士卒之带兵作风。次四句为第二层,写其武艺高强、勇猛过人。骏马铁鞍、奋力湍急、十荡十决,都令人想见其英姿雄风。“百骑”以下七句为第三层,追述其战死之经过。“为我外援而悬头”,这正是民众悼念陈安之关键所在。第四层为末四句,以流水不返喻斯人永逝。阿呼、呜呼,反覆回环,“奈子何”凡三叠,一唱三叹,感人尤深。全诗以赋为主,间用比兴。笔墨简练生动,铺叙挥洒自如,转接流畅,一气呵成。对这位一度反覆于晋与前赵间的将领,人们的评价自然会有分歧,但其最后坚决抗击匈奴而战死,饱受匈奴贵族欺凌的汉族民众还是怀念他的,故而“及其死,陇上歌之”(《晋书·载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陇上:泛指今陕北、甘肃及其以西一带地方。
  • 骣骢(chǎn cōng):没有鞍具或除去鞍具的马。
  • (tuān):急流。
  • 丈八蛇矛:又名丈八点钢矛。古代兵器。
  • :冲杀。

翻译

陇上有壮士叫陈安,身材虽然短小但腹中宽宏,爱护培养将士们一片赤诚之心。没有马具的父马配上铁锻造的马鞍,七尺长的大刀奋起如急流,丈八蛇矛左右挥舞盘旋,十次冲击十次都能决出胜负没人能抵挡在前。上百的骑兵一同出击如云朵飘动,追击的有千万骑兵慢悠悠。战斗开始三次交锋就失去了蛇矛,十名骑士都被冲击只有九名骑士留下。抛弃我的骣骢逃窜到山岩幽深之处,天上降下大雨追击的人停止,为我在外接应而丢掉头颅。往西流去的水和往东流的河,一去不回能把你怎么办!哎呀哎呀能拿你怎么办,呜呼哎呀能拿你怎么办!

赏析

这首《陇上歌》生动地塑造了陈安这位陇上壮士的形象。诗歌前半部分极力描绘陈安的豪迈气概与英勇善战,他短小的身材却有着宽阔的胸怀,与将士们同心同德,其武器装备精良,战斗时勇往直前。而后描述了激烈战斗的场景和他遭遇的困境。最后通过对流水的感慨以及连连的哀叹,表达了对陈安命运的惋惜和无奈。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质朴而有力,充分展现了人们对陈安这位英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无名氏

南北朝佚名作者的统称。 ► 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