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 · 莫怪归心速

· 苏轼
莫怪归心速,西湖自有蛾眉。若见故人须细说,白发倍当时。 小郑非常强记,二南依旧能诗。更有鲈鱼堪切脍,儿辈莫教知。
拼音

注释

乌夜啼: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崔令钦《教坊记》曾言其本事,因诸本文字皆略,近代学者任半塘《〈教坊记〉笺订》从《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清商曲辞四·西曲歌上·乌夜啼〉》所引《教坊记》:「《乌夜啼》者:元嘉二十八年,彭城王义康有罪放逐,行次浔阳;江州刺史衡阳王义季,留连饮宴,历旬不去。帝闻而怒,皆囚之。会稽公主,姊也,尝与帝宴洽,中席起拜。帝未达其旨,躬止之。主流涕曰:『车子岁暮,恐不为陛下所容!』车子,义康小字也。帝指蒋山曰:『必无此!』不尔,便负。』初宁陵、武帝葬于蒋山,故指先帝陵为誓。因封馀酒寄义康,且曰:『昨与会稽姊饮,乐,忆弟,故附所饮酒往。』遂宥之。使未达浔阳,衡阳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少顷,使至,二王得释,故有此曲。亦入琴操。」此曲有燕乐杂曲与雅乐琴曲之分,唐时并行,杂曲曰《乌夜啼》,琴曲曰《乌夜啼引》。《乐府诗集·卷六十·〈琴曲歌辞·乌夜啼引〉》引李勉《琴说》曰:「《乌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系狱,有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前者为清商曲,後者为琴曲,义同事异,其曲亦异。唐人亦盛奉乌之迷信,张司业、元微之皆有诗,其俗其曲皆受六朝影响。後用作词调,「盖借旧曲名,另翻新声」(《钦定词谱》),与别名《乌夜啼》之《相见欢》不同。《太和正音谱》注「南吕宫」,又「大石调」(《钦定词谱》)。欧阳文忠词名《圣无忧》,赵德麟词名《锦堂春》,贺方回词名《乌啼月》(《钦定词谱》)。正体,五字起,双调,四十七字,前後阕各四句两平韵。另有双调四十八字,前後段各四句、两平韵;变体,六字起,双调,五十字,前後阕各五句两平韵。「按此调五字起者或名《圣无忧》,六字起者或名《锦堂春》。宋人俱填《锦堂春》体,其实始于南唐後主,本名《乌夜啼》也。《词律》反以《乌夜啼》为别名者误。惟《相见欢》一词,乃别名『乌夜啼』,与此无涉。」(《钦定词谱》)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有题曰「寄远」。 心速:明吴讷钞本、毛本作「心甚速」。刘尚荣按:「李後主《乌夜啼》词首句五字;《词律·卷五》收欧阳文忠《圣无忧》词,首句五字,万红友谓即《乌夜啼》。则此处无须补『甚』字。《钦定词谱·卷六》谓『此调前阕起句六字,宋人皆同,惟东坡词前後阕第三句『若见故人须细问』、『更有鲈鱼堪切鱠』,平仄独异』。实则首句五字亦见异也。」 蛾眉:龙榆生笺:「谢玄晖《夜听妓》诗:『蛾眉已共笑。』」 小郑:龙榆生笺引《南史》:「述祖,字恭文。少聪敏,好属文,有风检,为先达所称誉。……齐天保中,历太子少保、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兖州刺史。……初,述祖父(道昭)为兖州,于郑城南小山起斋亭,刻石为记。述祖时年九岁。及为刺史,往寻旧迹,得一破石,有铭云:『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述祖对之呜咽,悲动群寮。有人入市盗布,其父怒曰:『何负吾君?』执之以归首。述祖特原之,自是境内无盗。百姓歌曰:『大郑公,小郑公,相去五十载,风教犹尚同。』」按,事不载《南史》,载《北史·卷三十五·〈郑羲传·(羲孙、道昭子)郑述祖传〉》。 二南:傅子立注:「湖妓有周、召者,号『二南』。」刘尚荣按:「参见宋吴子书《观林诗话》:『东坡在湖州,甲寅年,与杨元素、张子野、陈令举,由苕霅泛舟至吴兴。东坡家尚出琵琶,并沈冲宅犀玉共三面胡琴。又州妓一姓周,一姓邵,呼为「二南」。子野赋《六客辞》,後子野、令举、孝叔化去,唯东坡与元素、公择在尔。』按,『召』同『邵』,子野《六客词》调寄《定风波令》,见《张子野词》。」 鲈鱼堪切鱠:傅子立注:「《晋书》:『张翰为齐王囧曹掾。因见秋风起,乃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遂命驾而归吴兴,汎舟城南。』诗云:『运肘成风看斫鱠,随刀雪落惊飞缕。』盖吴善庖者切鱠甚精,往来者必呼使斫鱠。」刘尚荣按:「张翰事见《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张翰传〉》。傅注『齐』下原衍『囧』字,据《晋书》删。『归吴』二字沈钞本、清钞本、晒蓝本空阙,据珍重阁本补。又『吴兴汎舟城南』六字不见《张翰传》。又《世说新语·识鉴》载之,与《晋书》、傅注字句亦有异。诗见东坡《汎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三)》,『成风』当作『风生』,见《苏诗补注·卷十九》。又《吴兴掌故集》:『湖人往时善斫鱠,缕切如丝,簇成人物花草,杂以姜桂。』足證『吴善庖者切鱠甚精』也。」龙榆生笺:「《晋书··张翰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齐王囧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囧时执权,……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春渚纪闻》:『吴兴溪鱼之美,冠于他郡。而郡人会集,必以斫鱠为勤,其操刀者名之鱠匠。』」切鱠: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毛本作「切膾」。按「鱠」乃异体字,通用。 「儿辈莫教知」句:傅子立注:「安石尝谓王羲之曰:『中年已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如此,顷只赖丝竹陶写,常恐儿辈觉,损欢乐之趣。』」刘尚荣按:「详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乌夜啼:词牌名,又名“忆真妃”、“秋夜曲”等。
  • 莫怪:不要责怪。
  • 归心:回家的心愿或思念之情。
  • 西湖:指杭州西湖,是苏轼任职之地。
  • 蛾眉:女子美丽的眉毛,这里借指西湖的美景。
  • 故人:老朋友,旧相识。
  • 白发:指年纪大了。
  • 小郑:可能是苏轼的朋友或熟人,名字在这里未详。
  • 二南:《诗经》中的两个部分,这里泛指诗才。
  • :切成薄片的鱼肉,用于烹饪。
  • 鲈鱼:一种江河湖海中常见的鱼,有“鲈鱼堪脍”的典故,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

翻译

不要责怪我归心似箭,西湖的美景自是如美女般吸引人。如果遇见老朋友,一定要告诉他,如今我已经满头白发,比当年苍老了许多。

小郑的记忆力超群,诗才依旧出众。更有一想到那肥美的鲈鱼可以切片烹饪,我就更加渴望回家,只是孩子们,你们不必知道这些。

赏析

这首词以西湖的美丽景色作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和急切归乡的心情。"莫怪归心速"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需他人理解。"白发倍当时"则通过自身的衰老,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同时,词中提到的小郑和二南,可能是苏轼的朋友或者他在杭州期间的交往对象,他们代表了苏轼在杭州的友情与文化生活。最后,提到鲈鱼切脍的典故,不仅增添了思乡之情,也寓含着对家庭生活的向往。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的词作。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