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除日寄子瞻

· 苏辙
一岁不复居,一日安足惜。 人心畏增年,对酒语终夕。 夜长书室幽,灯烛明照席。 盘飧杂梁楚,羊炙错鱼腊。 庖人馔鸡兔,家味宛如昔。 有怀岐山下,展转不能释。 念同去闾里,此节三已失。 初来寄荆渚,鱼雁贱宜客。 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 新春始涉五,田冻未生麦。 相携历唐许,花柳渐牙折。 居梁不耐贫,投杞避糠核。 城南庠斋静,终岁守坟籍。 酒酸未尝饮,牛美每共炙。 谓言従明年,此会可悬射。 同为洛中吏,相去不盈尺。 浊醪幸分季,新笋可饷伯。 巑巑嵩山美,漾漾洛水碧。 官闲得相従,春野玩朝日。 安知书閤下,群子并遭馘。 偶成一朝荣,遂使千里隔。 何年相会欢,逢节勿轻掷。
拼音

所属合集

#春节

《辛丑除日寄子瞻》是宋朝文学家苏辙的一首五言古体诗。子瞻,即苏轼,作品描述了作者对之前的一些事情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辛丑:干支纪年。
  • 除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 子瞻:苏轼的字。
  • 盘飧(sūn):盘盛食物的统称。
  • 梁楚:泛指今河南、安徽一带。
  • 闾里:乡里。
  • 荆渚:指荆州。
  • 磔磔(zhé zhé):形容爆竹声。
  • 庠斋:学校的房舍。
  • 悬射:猜测。
  • 洛中:洛阳。
  • 浊醪(láo):浊酒。
  • 巑巑(cuán cuán):高峻的样子。
  • (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

翻译

一年过去了不再回来,一天又哪里值得珍惜。人们心里害怕年龄增长,对着酒交谈直到整晚。夜晚漫长书室幽静,灯烛明亮照着坐席。盘中食物有来自梁楚的,烤羊与鱼干肉干交错摆放。厨师准备了鸡和兔,家的味道好像从前。心中怀念岐山之下,辗转反侧不能释怀。想到一同离开乡里,这个节日已经三次错过。起初来到寄住在荆州,鱼雁都很便宜适宜客居。楚地之人重视岁时,爆竹声声作响。新春才到初五,田地冻结还没长出麦子。相互携手经过唐州、许州,花和柳逐渐发芽。居住在汴梁不能忍受贫穷,到杞地躲避糟糠般的生活。在城南学校的房舍安静,一年到头守着书籍。酒酸了也不曾喝,牛肉美味时常一同烤着吃。说从明年开始,这次相聚可以猜测。同样在洛阳为官,相距不到一尺。浊酒有幸能分享,新笋可以送给兄长。高高的嵩山很美,波光粼粼的洛水很碧绿。因官职清闲能相互跟从,春天的野外游玩赏朝阳。哪里知道朝堂之下,众人都遭遇失败。偶尔获得一时荣耀,就使千里之隔出现。哪一年能欢快地相聚,遇上佳节不要轻易抛掷。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苏辙对兄长苏轼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过去时光和经历的回忆与感慨。诗中描述了岁末时的种种情景,如与友人饮酒畅谈、回忆过去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既有对家的怀念,也有在外为官的各种感受。诗中还描绘了不同地方的岁时习俗和景色,如楚地的爆竹声、新春时的景象等,使诗歌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画面感。通过回忆与展望,诗人强调了珍惜相聚时光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悲欢离合。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