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 乾卦

乾上乾下,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拼音

所属合集

#周易

译文

乾卦: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 初九:龙星秋分时潜隐不见,不吉利。 九二:龙星出现在天田星旁,对王公贵族有利。 九三: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里也要提防危险,但最终不会有灾难。 九四:无过错的人,由于他迟疑进退,不能果敢取得尊位,因此他没有过失。 九五:龙星春分时出现在天上,对王公贵族有利。 上九:龙星上升到极高的地方,是不吉利的征兆。 用九:出现龙群,看不出谁是首领,吉利。

注释

乾:指北斗星,用来代表天。 元亨、利贞:是两个表示吉祥的贞兆辞,表明是两个吉占。元亨的意思约等于大吉。利贞的意思是吉利的贞卜。 初九:是本卦第一爻名称,以下“九二”、“九三”等也是。“九”代表阳,“六”代表阴。一个卦画由六爻组成,从下向上排列,依次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如“六三”、“上六”、“九二”、“上九”等。它们都是表示爻的阴阳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 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性和排列顺序的名称。潜龙指秋分时的龙星。勿用:不利。 见:出现。 龙:龙星。 大人:指王公贵族。 君子:指有才德的贵族。 乾乾:勤勉努力。 夕:夜晚。 惕:敬惧。 厉:危险。 咎;过失,灾难。 或:疑惑。 跃在渊:即跃于在渊,未即飞也。 飞龙:龙星。 亢:龙升腾到极高处的龙星。 有悔:不吉利的占筮。 用九:乾卦特有的爻名。《易经》的乾卦和坤卦都多一爻(坤卦为‘用六),专门表示这两卦是全阳、全阴。“用九”表示乾卦的全阳爻将尽变为全阴爻。 群龙:卷龙,龙卷曲起来就见不到头。

赏析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作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中国古人的思维习惯。那时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在西方,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到16、17世纪才有较大发展),按古人的思维习惯,绝不可能把顶礼膜拜的对象当作认识、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在今天看来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对古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神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便成为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启示。大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超出人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这种“天人感应”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举止就有了依据。掌握着财富、权力、知识的王公贵族需要这样,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需要这样。 天文望远镜早把自然奥秘和神的实质看透了,但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某种精神支撑,却是天文望远镜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样信奉“天人感应”的教条,也不信上天只对“大人”、“君子”显灵。然而,好人得好报,上天保护善良的好人们,恐怕是许许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宁可坚信的理想吧!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乾卦:《周易》中的第一卦,象征天,代表阳刚、刚健。
  • 姬昌:即周文王,古代中国的一位贤明君主。
  • 乾上乾下:乾卦由两个相同的上卦乾组成,表示天在天之上,象征无限的崇高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 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达;利,顺利;贞,正直。这四个字概括了乾卦的性质,寓意万物初始,通达顺利,有利且正直。
  • 初九:潜龙勿用:指处于初阶段的龙(比喻人或事物)潜藏地下,不宜轻易行动。
  •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龙出现在田野,意味着有能力的人开始展现才华,有利于遇到德高望重的人。
  •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天勤奋努力,夜晚也要警觉,虽然辛苦,但不会有错。
  •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比喻人有所作为,可能面临困境,但只要谨慎行动,就不会有灾祸。
  •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翔在天空,象征权势者居于高位,有利于遇见德行高尚的大人物。
  • 上九:亢龙有悔:龙飞得过高,可能会导致后悔,暗示过度的骄傲会带来后果。
  •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象征众多的龙(群体)没有首领,大家团结一致,吉祥。

翻译

周文王的乾卦描述了一种不断向上、追求卓越的历程。从潜藏的初阶到展现才华的阶段,再到努力不懈并保持警惕的君子,每一个阶段都寓含着不同的智慧与挑战。飞龙在天象征着最高权力,而群龙无首则强调集体的力量和和谐。然而,即使达到顶峰,也需要警惕过犹不及,以免后悔。

赏析

乾卦以龙为象,展现了周文王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它倡导积极进取,同时也提醒人们要适度,避免过度自满。每个爻位都对应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应对策略,体现了儒家的道德修养和道家的自然法则。整个卦象充满了智慧与警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姬昌

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