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 晋卦

离上坤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六三,众允,悔亡。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拼音

所属合集

#周易

译文

晋卦:康侯用周成王赐予他的良种马来繁殖马匹,一天配种多次。 初六:进攻打垮敌人、占得吉兆。没有抢夺财物,没有灾祸。 六二:进攻迫降敌人,占得吉兆。获得这样的福佑,是受了祖母的庇护。 六三:万众进攻,没有悔恨。 九四:进攻时胆小如鼠,占得凶兆。 六五:没有悔恨,即使战败也不气馁。前进,吉利。没有什么不利。 上九:进攻敌人必须较量力量,可以考虑攻打敌方城邑。凶险,吉利,没有灾祸,占得险兆。

注释

晋:前进,指作战中的进攻。全卦的内容主要讲战争。 康侯:指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 锡:用作“赐”,意思是赐予。 蕃庶:繁育,繁殖。 昼日:终日,一整天。三接:指多次交配。 摧:摧毁,打垮。 罔:无。 孚:抓,抢夺。 裕:这里指财物。 愁:用作“遒”,意思是迫使投降。 兹:此。介:大。 王母:祖母。 允:用作“郓”,意思是进,这里指进攻。 鼫(shi)鼠:这里用来形容胆小如鼠。 失得:失败,失利。 恤:担忧,气馁。 其:则。角:较量。 维:考虑。

赏析

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战争,除了证明这一“王者之事”的重要外,也说明远古战争的频繁,几乎就像家常便饭,只要,心血来潮,就可以大动乾戈,不顾百姓奴隶的死活,不管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劫难。 战争的动因和目的,在那时不外乎攻城略地,抢劫财物,抓获俘虏作奴隶和献祭的牺牲品,或者是镇压统治集团内部的异己势力。这种带有原始暴力色彩的战争,很难说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全是“肉食者谋之”的事情,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结果除了灾难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可是,后来的所谓“史家”总要为某某君王讨伐某人的战争找出种种赞美的理由,竭力夸大某些并非真实的因素。“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几乎成了中国传统史家的心理定势。这个逻辑的实质,便是对强权、暴力和专制的顶礼膜拜,为战争贩子带上胜利的花冠。 今天来思考战争,应当完完全全跳出这种巢臼,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场上,从社会经济稳定繁荣的全方位角度来提出问题,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姬昌

姬昌,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文王崩,葬于毕原。西周王陵(周公庙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 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 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