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说送张琥

· 苏轼
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拼音

所属合集

#劝学篇

译文

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那么耕种就能够常常不误季节,收割也常常能够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的庄稼往往很好,秕子少,产量高,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作、收获,充分利用土地,把庄稼种得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土地养分就被用尽了。耕种常常抢不上季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么还会有好收成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代人的地方。他们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不敢贸然行事,等候着思想才华完全成熟,那种勉力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对孱弱者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缺乏者注意教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长时期的屈身之中伸展,在准备充足之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代的人能够超过现代人、如今的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啊! 我从小就有用功学习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不过您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啊!我现在虽然想到自以为还很不够,但众人却已经胡乱地称颂我了。唉,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在广博读书而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是我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他。

注释

曷:古同“盍”,何不。 敛:收拾,此处意为收割 铚:镰刀。 耰:捣土块的农具。 艾:通“刈”,收割。 闵:勉,勉力。

本文是苏轼写给好友的,也可以看做是一篇赠序。全文以种庄稼开篇,以穷富两种人的耕种环境、耕种方法以及收获成果作比,为下文的治学之道做了很好的铺垫。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hé):何,为什么。
  • (zhì):收割用的短镰刀。
  • (yōu):播种后用土覆盖种子的农具。
  • :通“刈”,割取。
  • 闵闵:努力的样子。

翻译

你可曾观察过富人种的庄稼?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他们的粮食充足还有剩余。他们的田地肥沃而且多,就可以轮流休耕,因而土地的肥力能够得以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还有剩余,那么种植就常常不会错过农时,而收获常常能够等到庄稼成熟。所以富人的庄稼常常长得很好,秕谷少而果实多,长时间储存也不会腐烂。 现在我一家十口,共同耕种一百亩田地。一块一块地去获取收成,日夜盼望收获,锄头、短镰、耰、镰刀,在田地里交替出现如同鱼鳞,这样土地的肥力就枯竭了。种植常常不能赶上农时,收获常常不能等到庄稼成熟。这样怎能还会有好庄稼呢? 古代的人,他们的才能并非有大大超过现在的人的地方。平常生活中用来自我修养而不敢轻易乱用,来等待成功的机会,很努力的样子,就如同婴儿渴望长大。弱小的进行培养,让其直到刚强;空虚的进行培养,让其直到充实。三十岁之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之后才得到爵位。在长期受委屈之中获得信任,在非常充足之后被任用;在水已经满了之后才流淌,在力量已满之后才爆发。这就是古代的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地方,而现在的君子之所以比不上的原因。 我年少时也有志于学习,不幸早早地就与你同时考中进士,你的成功,也不能说不早。我现在即便想认为自己还不足,可是众人已经胡乱地推崇我了。唉!你离开这里,要致力于学习啊!广泛地阅览而简要地吸取,丰厚地积累而少量地发挥,我告诉你的就这些了。 你回去路过京城去问问,有叫苏辙、苏子由的,那是我的弟弟,也把这些话告诉他。

赏析

这篇文章以种庄稼作比喻,阐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道理。文中通过对比富人与自己家种田的情况,指出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把握时机才能获得好的成果。同时以古人自我培养和等待时机的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现象对比,强调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苏轼劝勉张琥要博学、积累,不断提升自己。文章立意深刻,语言质朴而有说服力,对后学者颇具启示意义。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