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 用前韵赠田叔通家舞鬟

· 苏轼
绣鞅玉镮游。灯晃帘疏笑却收。久立香车催欲上,还留。更且檀唇点杏油。 花遍六幺毬。面旋回风带雪流。春入腰肢金缕细,轻柔。种柳应须柳柳州。
拼音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金奁集》入「黄钟宫」。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多咏江南风物。近代学者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清末况夔笙《餐樱庑词话》则引宋周草窗云:「李德润、欧阳炯辈俱蜀人,各制《南乡子》数首,以志风土,格同《竹枝》体。」舒白香《白香词谱》:「南乡即南国,唐人称南中。……」南中,古地区名,时北临益州,南接交州,东连荆州南部,西通诸部落,即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大渡河西南部。三国属蜀汉,蜀汉以巴、蜀为本,其地在巴、蜀之南,故名。蜀汉灭,归晋。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因谓调源此。又据《白香词谱》:「本词初为单调,创于欧阳炯;《词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两首。如『路入南中,恍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底纤纤抬素手。』固为本意也。」然若以「路入南中」句取名,调名当为《南中子》,况欧词调名已是《南乡子》,故知欧阳炯是依《南乡子》调填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两平韵,三仄韵,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冯正中、李德润俱本此添字。双调者始自南唐冯正中词。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阕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其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此调宋人作者甚众,除抒情外,亦有写景、言志之作。此调以七字句为主,平韵甚密,音节响亮,气势奔放,前后阕各一个两言句,又使奔放生回环之味。唱时音节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题注:傅注本及元延祐本俱未收,唯见明吴讷钞宋曾至游辑《东坡词拾遗》。 田叔通:龙榆生笺:「未详。」 杏油:用杏实炰制成之脂膏。龙榆生笺引《齐民要术·卷四·种梅杏》:「《广志》曰:『蜀名梅为「䕩《说文》:『乾梅之属』」,大如雁子。梅杏皆可以为油、脯。黄梅以熟䕩作之。』……《释名》曰:『杏可为油。』」《释名·卷四·释饮食》:「柰油,捣柰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 《六幺》:龙榆生笺:「《琵琶录》:『乐工进曲,录出要者名《录要》,误为《绿腰》、《六幺》。』」 金缕:龙榆生笺:「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柳州:龙榆生笺引唐·柳河东《种柳戏题》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绣鞅(yāng):绣花的马鞅,代指华丽的马车。 玉镮(huán):玉制的耳环,这里指舞鬟的装扮。 香车:用香木做的车,泛指华美的车。 檀唇:红唇。 杏油:一种唇脂,用来涂唇。 六幺(yāo):唐时琵琶曲名,后用为舞曲名。 面旋回风:形容舞鬟面部转动,如回风舞雪般优美。

翻译

乘坐着华丽的马车出游,灯光闪烁,帘幕稀疏,她笑着却又收敛了笑容。久久地站在那儿,华丽的车子催促她上车,可她还是有所留恋。并且她那红唇还涂抹了杏油,更显娇艳。 她的舞姿如同六幺舞曲中的球舞那般美妙,面部转动如回风舞雪般流畅。春天融入她那纤细的腰肢,身着金缕衣,轻柔动人。要种柳树的话,应该找像柳柳州(柳宗元)那样的人来种啊。

赏析

这首词上阕描写了田叔通家舞鬟的外貌和神态,通过“绣鞅玉镮”“灯晃帘疏”等环境描写,衬托出舞鬟的美丽。下阕着重描写舞鬟的舞姿,用“花遍六幺毬”“面旋回风带雪流”等形象的语言,展现出她舞姿的优美动人。最后一句“种柳应须柳柳州”,看似突兀,实则表达了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欣赏,以柳柳州的植树才能来暗示舞鬟的美丽如同需要精心栽种的柳树一般。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生动地刻画了舞鬟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