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萱永怀挽郑秋官母

北堂有萱草,郁郁呈华滋。 西风动地至,一夕吹殒之。 荼毒游子怀,眼枯泪成血。 鸟啼白露零,中夜肠断绝。 凄凉旧缝在,零落机杼寒。 岂无牲鼎祭,不及生前欢。 河水向东逝,滔滔无休息。 此心明月如,达旦不改魄。 水亦有尽处,月亦有亏时。 思亲复思亲,一念无终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萱草(xuān cǎo):一种草本植物,叶形似柳叶,古代常用于祭祀。 荼毒(tú dú):比喻伤害、折磨。 肠断(cháng duàn):形容悲伤到极点,感觉如同肠子被割裂一般。 缝(féng):指亲人之间的关系。 机杼(jī zhù):织布的工具,比喻家庭的和睦。 牲鼎(shēng dǐng):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皿,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祥和。 达旦(dá dàn):天快亮的时候。 魄(pò):指人的精神、灵魂。

翻译

北堂里种着萱草,郁郁葱葱,茂盛生长。西风吹来,一夜之间吹落殆尽。伤心的游子心怀痛苦,眼泪干涸变成血。鸟儿在白露中啼叫,深夜里心肠悲痛难忍。悲凉的旧时景象依然存在,家庭的温暖已经破碎。何曾有过牲礼祭祀,也无法比拟生前的欢乐。河水向东流去,滔滔不息。我的心情如同明月一样,达到天快亮时也无法改变。水终将有尽头,月亦会有缺损的时刻。思念亲人,思念亲人,这种念头永无止境。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游子思念母亲的深情。诗人通过萱草凋零、风吹残落的意象,表达了游子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诗中的肠断、眼泪成血等描写,突显了游子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处对亲情的无尽思念,展现了家庭之间的温情和牵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家庭之间的珍贵和温暖。

孙承恩

明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16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