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牧牛

儿牧牛,丰林清润纵尔游。长鞭短策莫轻举,从渠饮齧饱即休。 老幼年年仰衣食,耕种田园藉牛力。早夜单衣自饭之,祇恐春来或牛瘠。 日日丁宁语牧儿,老翁饷尔当及时。笼禽吹笛任相学,慎勿将牛尝苦之。 牛不耕田廪无粟,淮上三年食人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纵尔游:任由你自由游荡。
  • 长鞭短策:长鞭和短棍,指驱赶牛的工具。
  • 从渠饮齧:任由它饮水和吃草。
  • :依靠。
  • 祇恐:只怕。
  • 丁宁:反复嘱咐。
  • 笼禽:关在笼子里的鸟。
  • 尝苦之:尝试苦楚。
  • :粮仓。
  • 淮上:淮河流域。

翻译

孩子放牧牛,丰茂的林地清凉润泽,任由你自由游荡。不要轻易挥动长鞭和短棍,任由牛饮水吃草,吃饱了就停下来。

每年老老少少都依赖这牛来维持衣食,耕种田地全靠牛的力量。早晚都穿着单衣自己喂牛,只怕春天来时牛会变瘦。

每天反复嘱咐放牛的孩子,老人给你送饭要及时。你就像笼中的鸟儿和吹笛的人一样自由学习,千万不要让牛尝试苦楚。

如果牛不耕田,粮仓里就没有粮食,淮河流域三年就会有人吃人肉。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述牧童放牛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中强调了对牛的关爱和保护,反映了农民对牛的依赖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末句“牛不耕田廪无粟,淮上三年食人肉”深刻揭示了农业社会中牛的重要性,以及失去牛力可能导致的社会灾难,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吴志淳

元明间庐州府无为州人,字主一。元末历知靖安、都昌二县。奏除待制翰林,为权幸所阻。以避兵移家豫章,再迁浙江鄞县东湖。入明不仕。工草书篆隶,亦能诗。 ► 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