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

· 孙蕡
战斗争雄国作墟,雠民恨不总为鱼。 谁云未得降王长,先向长安为卜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苻坚(fú jiān):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曾试图统一中国北方,但最终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击败。
  • 国作墟:国家变成废墟。
  • 雠民(chóu mín):指敌对的民众。
  • 总为鱼:比喻被彻底消灭。
  • 降王长:指投降的君主。
  • 长安:当时的都城,今西安。
  • 卜居:选择居住地。

翻译

战斗争霸使得国家化为废墟,敌对的民众恨不得被彻底消灭。 谁说没有投降的君主,他们先在长安选择居住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苻坚时代的描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立双方的深仇大恨。诗中“国作墟”和“总为鱼”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破坏性和敌对情绪的激烈。后两句则通过“降王长”和“卜居”长安的描述,暗示了即使在战争中投降的君主,也需在新的环境中寻找立足之地,体现了战争后重建和适应新环境的艰难。整体上,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孙蕡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7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