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檄(xí):古代用于征召、声讨等的官方文书。
- 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
- 宣明:明白宣示。
- 敷木声:指檄文的声音,比喻檄文的传播。
- 联翩:连续不断。
- 汉国:指汉朝,此处泛指中原地区。
- 迢递:遥远。
- 燕营:指燕国的军营,燕国位于今河北省北部。
- 毛义:人名,具体不详,可能是指传递檄文的人。
- 持书去:拿着文书去传递。
-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此处可能指其利用檄文进行外交活动。
- 韫璧行:带着璧玉行走,璧玉在古代常作为礼物或信物。
- 曹风:指曹国的风俗或政策。
- 陈草:指陈国的草木,此处可能比喻陈国的消息或情况。
- 觉愈:感觉更好,此处可能指曹国的政策或风俗得到了改善。
- 知名:被人所知。
翻译
羽檄这种文书本来就明白宣示,自古以来就通过木声传播。 它连续不断地通达汉国,遥远地传入燕国的军营。 毛义拿着文书去传递,张仪带着璧玉行走。 曹国的风俗虽然感觉更好了,但陈国的草木才开始为人所知。
赏析
这首作品描述了檄文的重要性和传播过程,通过历史人物毛义和张仪的行动,展现了檄文的传递和影响力。诗中“联翩通汉国,迢递入燕营”描绘了檄文迅速而遥远的传播,体现了其在军事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后两句则通过曹国和陈国的对比,隐喻了檄文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使得原本不为人知的情况变得广为人知。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檄文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