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拼音

所属合集

#冬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年年至日: 每年的冬至这一天。
  • 长为客: 长久地在外漂泊。
  • 忽忽: 忽然、匆匆忙忙的样子。
  • 穷愁: 极度的忧愁。
  • 泥杀人: 形容愁苦之深重,如泥陷身不能自拔。
  • 形容: 外貌,这里指自己的形体和精神状态。
  • 吾独老: 只有我独自衰老。
  • 天边风俗: 指远方的地方风俗。
  • 相亲: 自觉亲近。
  • 杖藜: 手持藜杖,古人常用以助行。
  • 丹壑: 红色的山谷,形容山色。
  • 鸣玉: 形容朝会时官员所佩玉器的声音。
  • 紫宸: 宫殿的代称,这里指朝廷。
  • 心折: 心灵受到极大打击。
  • 三秦: 原指关中的三个地区,这里泛指故乡。

翻译

每年冬至这一天,我总是一个孤独的旅人, 心情匆匆,愁苦如同泥土压身无法摆脱。 我在江边看着自己老去的身影, 远方的风俗却让我感到一丝亲近。 雪后,我拄着藜杖走过红色的山谷, 早晨,宫廷的玉声在耳边回荡。 此刻我的心已被深深刺痛, 迷失在这陌生的路上,不知故乡三秦在哪里。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江南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岁月流逝、人生漂泊的深深感慨。冬至这一传统节日,本应家人团聚,而他却只能独自面对衰老和远方的思念。诗人通过描绘雪后的山景和朝堂的景象,寓情于景,将自己的愁绪融入其中。"心折"一词,形象地展示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生活的无望感。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愁于景,展现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