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晚晴

· 方回
所谓上元者,俗以侈升平。 汉用方士说,祠祭夜达明。 爇炬或始此,游观实何名。 年登庶事遂,春早芳意萌。 冶妆饰粉黛,豪奏喧丝笙。 愚玩夺稚魄,淫窥荡狂情。 天宝覆唐都,宣和倾汴京。 词人丽唱在,物极良足惊。 一隅颇完盛,四运遄代更。 戍守列万里,镇防连百城。 崛起间窃发,交驰事遐征。 昏黑烟火灭,哭声无歌声。 晓雨花信过,夜蟾桂轮清。 时节既如此,焉问阴与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 :奢侈,过度。
  • 升平:太平盛世。
  • 方士:古代指从事占卜、炼丹等活动的人。
  • 爇炬:点燃火把。
  • 游观:游览观赏。
  • 年登:年成好,丰收。
  • 庶事:各种事务。
  • 冶妆:艳丽的妆容。
  • 饰粉黛:化妆打扮。
  • 豪奏:大声演奏。
  • 丝笙:丝竹乐器和笙。
  • 愚玩:愚昧的游戏。
  • 稚魄:幼稚的心灵。
  • 淫窥:过度窥探。
  • 狂情:放纵的情感。
  •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
  • :颠覆。
  • 宣和:宋徽宗的年号。
  • :倾覆,毁灭。
  • 词人:诗人。
  • 丽唱:优美的歌唱。
  • 物极:事物发展到极点。
  • 良足惊:确实令人震惊。
  • 一隅:一个角落,指局部。
  • 完盛:完整繁荣。
  • 四运:四季的运行。
  • 遄代更:迅速更替。
  • 戍守:守卫边疆。
  • 连百城:连接许多城市。
  • 崛起:突然出现。
  • 间窃发:暗中发动。
  • 交驰:相互奔走。
  • 事遐征:从事远征。
  • 昏黑:黑暗。
  • 烟火灭:烟火熄灭。
  • 花信:花开的信号。
  • 夜蟾:夜晚的月亮。
  • 桂轮:月亮的别称。
  • :明亮。
  • 时节:时令,季节。
  • 焉问:何必问。
  • 阴与晴:天气的阴晴。

翻译

所谓的上元节,是俗世用来庆祝太平盛世的日子。汉代根据方士的说法,在夜晚举行祭祀直到天明。点燃火把或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游览观赏又有什么意义呢?年成好,各种事务顺利,春天早早地带来了生机。人们艳丽地化妆打扮,大声演奏着丝竹乐器和笙。愚昧的游戏夺走了幼稚的心灵,过度的窥探放纵了情感。天宝年间唐朝都城被颠覆,宣和年间汴京被毁灭。诗人留下了优美的歌唱,事物发展到极点确实令人震惊。虽然局部地区依然繁荣,但四季迅速更替。守卫边疆的士兵遍布万里,镇守的城市连接百城。突然出现的势力暗中发动,相互奔走从事远征。黑暗中烟火熄灭,哭声代替了歌声。早晨花开的信号已过,夜晚月亮明亮。时令既然如此,何必问天气的阴晴。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上元节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动荡。诗中,“上元”象征着太平盛世,但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盛世景象逐渐被战乱和动荡所取代。诗人通过对节日庆祝的描写,对比了过去与现在的差异,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动荡的忧虑。诗的结尾,诗人以“时节既如此,焉问阴与晴”作结,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的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哲理的深邃。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