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雨

· 方回
烟为火之气,欲雨烟不散。阳为阴所遏,炎焰变舒缓。 云乃水之气,欲雨云乃浮。阴为阳所爨,饙馏成波流。 残秋穷腊百馀日,小园不曾鞋底湿。东风欲动问行程,山中比夜雨连明。 吾闻阴阳交媾,始生万物。不蒸不发,不渍不茁。往者久晴,欲驾遄辍。 今行而雨,咎天何说。然则紫阳山人老如此,夫岂得已有行役。 皇天肯念行路难,岂不能顷刻之间一扫云烟红日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火之气:指烟雾,古人认为烟是火的一种表现形式。
  • 阴所遏:阴气阻碍。
  • 炎焰变舒缓:火焰变得柔和。
  • 阳所爨:阳气炊煮。
  • 饙馏:蒸煮。
  • :浸泡。
  • :生长。
  • 遄辍:迅速停止。
  • 行役:旅途劳顿。

翻译

烟雾是火的表现,想要下雨时烟雾却不散去。阳气被阴气所阻碍,火焰变得柔和。 云是水的表现,想要下雨时云朵飘浮。阴气被阳气所炊煮,蒸煮成波流。 从残秋到穷腊(农历十二月)的一百多天里,小园里不曾有过湿润的鞋底。东风即将来临,询问行程,山中连夜下起了雨。 我听说阴阳交合,才开始孕育万物。不经过蒸煮不发芽,不经过浸泡不生长。过去长时间晴朗,想要驾车却迅速停止。 现在即将出行却下雨,对天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然而紫阳山人老成这样,难道是不得已才要旅行。 如果皇天真的关心旅途的艰难,难道不能在顷刻之间一扫云烟,让红日出现吗。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阴阳变化和天气现象的深刻理解。诗中,“烟为火之气”、“云乃水之气”等句,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元素的哲学思考。后文通过对久晴后欲雨的描写,抒发了对旅途不便的无奈,以及对天意的疑问。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