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滩步至东馆

· 方回
瞬息阅一纪,作郡初此来。 小城虽寂寞,尚复具舆台。 患难偶未死,覂乏良可咍。 夜泊大浪滩,沽酒登崔嵬。 随我别无物,但有双破鞋。 破鞋足徒步,何必车中栖。 质明日尚凉,行行高峰西。 秋暑草不露,脚胫黏灰埃。 破屋一小憩,老妪若见哀。 万事岂可测,熙怡付齐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瞬息:极短的时间。
  • 一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
  • 作郡:担任郡守,即地方行政长官。
  • 舆台:古代奴隶中两个等级的名称,后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 覂乏:困顿,缺乏。
  • (hāi):讥笑。
  • 崔嵬:高大的样子。
  •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 :小腿。
  • :粘附。
  • 灰埃:灰尘。
  • 老妪:年老的妇女。
  • 齐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书,记载奇异之事。

翻译

转眼间已经过去了一纪(十二年),我初次来到这里担任郡守。这个小城虽然显得有些寂寞,但至少还有一些地位低下的人居住。幸运的是,我在患难中没有死去,虽然困顿缺乏,但这并不值得嘲笑。夜晚我停泊在大浪滩,买了酒登上高大的山丘。我随身携带的没有什么贵重物品,只有一双破旧的鞋子。这双破鞋足以让我徒步行走,何必非要乘坐车子呢?天刚亮时,天气还很凉爽,我继续前行至高峰的西侧。秋天的暑气使得草地上没有露水,我的小腿粘满了灰尘。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稍作休息,一位老妇人似乎对我表示同情。世间的事情变化莫测,我只能愉快地接受这一切,就像阅读《齐谐》那样,将这些奇异的经历当作故事来欣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担任郡守期间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己简朴生活的描述,展现了其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诗中“破鞋足徒步,何必车中栖”一句,既体现了作者的节俭,也表达了他对物质生活的超然态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与老妇人的互动,诗歌传达了一种与世无争、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