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焦山

绀宇写澄瀛,丹台接化城。 岸形临水断,楼势倚江清。 潭月窥僧定,风潮杂梵声。 禅居得清静,况乃事长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绀宇:指佛寺。绀(gàn),青中带红的颜色,常用来形容佛寺的屋顶。
  • 澄瀛:清澈的海洋,这里比喻寺庙的清净。
  • 丹台:红色的台子,常用于道教或佛教的建筑物。
  • 化城:佛教用语,指佛所化的城邑,比喻修行过程中的暂时安乐。
  • 岸形:岸边的形状。
  • 禅居:禅师的居所,指修行的地方。
  • 事长生:追求长生不老。

翻译

佛寺映照着清澈的海洋,红色的台子连接着佛所化的城邑。 岸边的形状在水边断裂,楼阁依偎在清澈的江水旁。 在潭水中窥见僧人入定,风潮中夹杂着梵音。 在禅师的居所中感受到清净,更何况追求长生不老之事。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游历焦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佛寺、江水、僧人等元素,展现了宁静而深远的禅意。诗中“绀宇写澄瀛”和“丹台接化城”以色彩和意象的对比,表达了佛寺的庄严与清净。后句通过对岸形、楼势的描绘,以及潭月、风潮的细腻感受,进一步以自然景观烘托出禅修的氛围。结尾的“禅居得清静,况乃事长生”则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在清净的禅境中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