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注释
- 纸钱:为死去的人焚化的冥钱。
- 首丘:据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这里指人死后归葬故乡。(首:shǒu,丘:qiū)
- 百役:各种劳役。
- 恻然:悲伤的样子。(恻:cè,然:rán)
- 无祀:没有祭祀的孤魂野鬼。(祀:sì)
- 缁黄:指僧道。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称。(缁:zī)
- 歆飨(xīn xiǎng):神灵享受供品。
翻译
在清明节这一天,刮起了大风。焚烧的纸钱飞舞化作灰烬,散落在千山万水之间。在旧坟之间又添了新墓,人们悲痛地哭泣不止。 各种劳役让人们辗转沟壑而死,能归葬故乡的又有几人呢?朝廷出于忠厚之心,悲悯地想到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 天下各个城镇,都颁布科条告诫乡里。僧道做法事施饭食,县官准备了猪羊等祭品。 太阳西斜天色昏暗,阴灵聚集在祭坛之处。享用了祭祀的食物后,似乎听到他们相互告知说话。 说秋冬时节还会继续得到恩惠,后代又会怎样呢。长长的树林中或许有人为坟墓扫松,荒芜的阡陌上又有谁为他们挂纸祭奠呢。 活着的人自己都难以养活自己,死去的人则永远逝去了。因而想到上古时代的人,不明白神仙佛理。 诸位儒生动辄引用经典,不肯祭祀不该祭祀的鬼神。推想在九泉之下,这种祭祀的法令从当代开始。 由此可知在征战的战场上,饥饿的魂魄怨恨千古。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祭祀时的情景以及对生死、祭祀的思考。诗中通过描写纸钱飞散、新坟哀哭、朝廷的悲悯、祭祀的场景等,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生者的艰辛以及对古代祭祀观念的反思。
诗的开头通过大风中纸钱飞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提到劳役之人的悲惨命运和难以归葬故乡的无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哀的情绪。朝廷的忠厚之举,虽然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显得有些无奈。
祭祀场景的描写,如阴灵似乎在享用供品后相互告知,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对生者自顾不暇、死者长逝的思考,以及对古代祭祀观念的质疑,都使这首诗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思想性。最后,诗中提到战场上的饥饿魂魄怨恨千古,更是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悲凉,通过对清明节祭祀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