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沈纯甫邀集禺山园同陆华父黎惟仁黄公补公绍分得台字

池阁初逢此夕杯,使君天上赐金回。 珠随明月三更出,槎似银河万里来。 砧杵乡心频作赋,河山秋色一登台。 尊前共有沉酣兴,莫遣城头画角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 沈纯甫:人名,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禺山园:地名,可能是诗人聚会的地方。
  • 陆华父黎惟仁黄公补公绍:人名,可能是参与聚会的其他人。
  • 分得台字:指在诗会中,诗人分到的韵脚字是“台”。
  • 使君:古代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 赐金回:指得到皇帝的赏赐后返回。
  • 珠随明月三更出:比喻美好的事物随夜晚的明月一同出现。
  • (chá):木筏。
  • 砧杵:捣衣的工具,此处指秋夜的捣衣声,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 乡心:思乡的心情。
  • 画角:古代军乐器,形似喇叭,用于军中报时或发号施令。

翻译

在七夕这个夜晚,我在池边的阁楼初次举杯,沈纯甫邀请我们聚集在禺山园,与陆华父、黎惟仁、黄公补、公绍一同分韵作诗,我分到了“台”字。

使君刚从天上得到皇帝的赏赐返回,如同明月三更时分,珍珠般的光辉随之出现,又像银河中的木筏,从万里之外飘然而至。

砧杵声中,我频频写下思乡的诗句,秋色中的河山,让我登上高台,一览无余。

在酒杯前,我们共同有着沉醉的兴致,不要让城头的画角声催促我们结束这美好的时光。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七夕夜晚的聚会场景,通过“池阁”、“明月”、“银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中“使君天上赐金回”一句,既显示了使君的荣耀,也暗含了对天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后文通过对“砧杵乡心”和“河山秋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结尾的“尊前共有沉酆兴,莫遣城头画角催”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