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灵岩寺四首

偶乘清兴扣禅门,碧霭深中一径分。 响杂梵经风入树,暝侵色相石生云。 三千佛界中天见,百八钟声破晓闻。 景物役人吟未就,轻烟疏雨澹余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梵经:佛教的经典。
  • 色相: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
  • 佛界:佛教中的世界,指佛的境界或佛教的世界观。
  • 百八钟声:指寺庙中敲响的钟声,一般为108响,象征着佛教中的108种烦恼。
  • 澹余曛:澹(dàn),平静;曛(xūn),黄昏时的阳光。这里指黄昏时分的宁静和余晖。

翻译

偶尔乘着清新的兴致敲响禅寺的大门,碧绿的雾霭中分出一条小径。 风中传来佛教经典的诵读声,树木随之摇曳;黄昏的昏暗侵入,石头上似乎生出了云雾。 在三千佛界的中天,我得以一见;百八声钟声在破晓时分传入耳中。 这些景物使我心神被束缚,吟咏未成,轻烟和疏雨中,黄昏的余晖显得格外宁静。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游历灵岩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碧霭深中一径分”形象地勾勒出了禅寺的幽静与神秘,“响杂梵经风入树”和“暝侵色相石生云”则巧妙地结合了自然与宗教元素,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与向往。后两句“三千佛界中天见,百八钟声破晓闻”进一步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佛教的宇宙观,而结尾的“轻烟疏雨澹余曛”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明代诗人黄仲昭的文学造诣和宗教情怀。

黄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潜,号退岩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又改南京大理评事。后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学佥事。久之乞归,日事著述,学者称未轩先生。有《未轩集》、《八闽通志》等。 ► 6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