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谒张文献祠

南人初作相,风度亦高人。 直道终难舍,文章自致身。 倾心金鉴录,流涕剑门尘。 祠前飞海燕,犹怯玉堂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曲江: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 文献祠:为纪念张九龄(字子寿,谥文献)所建的祠堂。
  • 南人: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在唐代,岭南被视为边远地区,称那里的人为南人。
  • 作相:担任宰相。
  • 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 高人:不同凡俗的人。
  • 直道:正直的道路,指为人正直,坚持真理。
  • 致身:献身,这里指张九龄凭借文章才华得到官职和荣誉。
  • 倾心:全心向往,竭尽诚心。
  • 金鉴录:张九龄曾向唐玄宗进呈《千秋金鉴录》,希望唐玄宗以史为鉴,励精图治。
  • 流涕:流泪。
  • 剑门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经过剑门关,这里借指国家的动乱。
  • 玉堂春:指朝廷的荣华富贵。

翻译

南方人张九龄起初担任宰相时,他的风度也是超凡脱俗的。 他始终难以舍弃正直之道,凭借文章才华获得了自己的地位。 他诚心进呈《千秋金鉴录》,想到国家在剑门关的动乱不禁流泪。 祠堂前飞翔的海燕,仍然畏惧朝廷的荣华富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薛始亨在曲江谒见张九龄的文献祠时所作。诗的首联赞扬张九龄作为南方人担任宰相,具有非凡的风度。颔联强调他坚持直道,以文章才华立身扬名。颈联叙述张九龄进呈《千秋金鉴录》,体现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国家动乱的悲痛之情。尾联以海燕仍怯玉堂春作结,或许暗示了官场的复杂和危险,也可能表达了对张九龄在朝廷中处境的一种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张九龄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刚生,号剑公,别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顺德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少与屈大均同学于岭南名儒陈邦彦。明亡后,始亨与大均同弃诸生,不复仕进,隐于草莽。国乱,寓于羊城,后返龙江。年五十出游于罗浮、西樵间。后入罗浮山为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缑馆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薛始亨诗,以何氏至乐楼丛书本《南枝堂稿》为底本,参校中山图书馆所藏民国蔡氏手抄本,叶恭绰校香山莫氏片玉书斋本(简称片玉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