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江伯仁

当年三茅曾一到,群仙谓予精神好。 首戴三寸鹿胎冠,骨耸眉棱许学道。 后来奔走向南台,谏议相知颇同调。 改制冠削斑竹皮,并把生绡写容貌。 而今汨没尘土中,欲效南山隐雾豹。 空馀两鬓点吴霜,甚矣无成总昏耄。 今年喜登东皋楼,百尺峥嵘接穷昊。 五更雨气足清凉,十里岚光媚吟眺。 紫金霁雪声萧骚,白石晴云势腾趠。 岂无洪扣钟递鸣,况有练溪月可钓。 侧闻大父人中英,凿沼梯山拟天造。 娇花新移剪锦奇,美石舁来雕玉巧。 珊瑚倒影浸碧波,牺象香浮出清庙。 嗟吾异世虽后生,念子同袍果夙好。 讲明暂假席坐温,归去宁忘国知报。 屡烦设醴环翠轩,折草抽茎结乌帽。 服之不称老奈何,摧颓敢对菱花照。 临岐且赋长短行,鸾凤孙登作清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茅:指三茅山,道教名山,相传为三茅真君修炼之地。
  • 鹿胎冠:一种用鹿皮制成的帽子,象征着道教的修行者。
  • 许学道:表示被认为适合修道。
  • 谏议:古代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 同调:志趣相投。
  • 生绡:生丝织成的薄纱。
  • 汨没:沉没,这里指隐居。
  • 隐雾豹:比喻隐居不出的人。
  • 吴霜:指白发,因吴地多霜,故称。
  • 昏耄:年老糊涂。
  • 东皋楼:楼名,具体位置不详。
  • 穷昊:天空的最高处。
  • 岚光:山间的雾气。
  • 紫金:紫金山,在南京。
  • 萧骚:风声。
  • 腾趠:跳跃,这里形容云势翻腾。
  • 洪扣钟:大钟。
  • 练溪:溪名,具体位置不详。
  • 大父:祖父。
  • 舁来:抬来。
  • 牺象:古代祭祀用的象牙和玉石。
  • 清庙:宗庙。
  • 同袍:同僚,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设醴:设宴。
  • 环翠轩:轩名,具体位置不详。
  • 摧颓:衰老颓废。
  • 菱花照:指镜子,因镜子背面常饰有菱花图案。
  • 长短行:即长短句,指诗或词。
  • 鸾凤孙登:指高雅的诗文。

翻译

当年我曾到三茅山一游,群仙都说我精神饱满。我戴着三寸高的鹿皮冠,眉骨高耸,被认为适合修道。后来我奔赴南台,与谏议大夫志趣相投。我改制了帽子,削去了斑竹皮,并用生丝纱绘制了自己的容貌。如今我隐居在尘土之中,想要像南山隐雾中的豹子一样隐居。我只剩下两鬓斑白,实在是无所成就,年老糊涂。今年我高兴地登上东皋楼,百尺高楼直插云霄。五更时分,雨气带来清凉,十里山间的雾气迷人,适合吟咏远眺。紫金山上的雪声萧骚,白石山上的云势翻腾。难道没有洪钟递鸣,何况还有练溪上的月亮可以垂钓。听说我的祖父是人中英杰,他凿池筑山,模仿天造地设。娇艳的花朵新移,剪裁得如同锦绣,美石被抬来,雕刻得如同玉石般精巧。珊瑚的倒影浸在碧波中,象牙和玉石的香气从清庙中飘出。唉,我虽然是后生晚辈,但念及与你的同袍之谊,实在是早有夙好。讲学暂时借用温暖的席位,回去后不忘国家的知遇之恩。屡次烦劳你在环翠轩设宴,折草抽茎为我结成乌帽。穿上它,虽然不称老,但颓废的我怎敢对着镜子自照。临别时,我且赋一首长短句,高雅的诗文如同鸾凤孙登的清啸。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从年轻时的道教修行到后来的官场生涯,再到晚年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三茅”、“鹿胎冠”、“隐雾豹”等,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知识和友情的追求。整体上,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唐桂芳

元明间歙县人,一名仲,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唐元子。少从洪焱祖学。元至正中,授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以忧归。朱元璋定徽州,召出仕,辞不就。寻摄紫阳书院山长。卒年七十有三。有《白云集》等。 ► 302篇诗文